Customize Consent Preferences

We use cookies to help you navigate efficiently and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s. You will find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all cookies under each consent category below.

The cookies that are categorized as "Necessary" are stored on your browser as they are essential for enabling the basic functionalities of the site. ... 

Always Active

Necessary cook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adjusting your consent preferences.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data.

No cookies to display.

Functional cookies help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alities lik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llecting feedback, and other third-party feature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nalytical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how visitors interact with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help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etric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bounce rate, traffic source, etc.

No cookies to display.

Performance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ebsite which helps in delivering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dvertisement cookies are used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customiz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pages you visited previousl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 campaigns.

No cookies to display.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答案就在那裏,以智慧洞見導引的正念修習(二)

圖:網上圖片

上回談到正念修習應該是以「智慧」作為導引的方向,在這個系統之中,甚麼是正念修習?我認為可以用三句說話來說明:

一、正念意指有意識地如實覺察當下發生的身心現象;並且具有智慧地回應/作出選擇。

二、正念修習就是一個了解自己的過程。

三、正念就是一個重整根本見地的過程。把導致「煩惱」的根本見地 轉化成 導致「幸福」的根本見地。

讓我們先說說「正念意指有意識地如實覺察當下發生的身心現象;並且具有智慧地回應/作出選擇」這個陳述。前半句有幾個重點需要我們把握著,就是「有意識地」、「如實」、「當下」。一般而言,我們會認為沒有意識地生活、不能準確地觀察事相和沉溺於過去與未來會為自己、他人和社會帶來很多問題。

早前在一課「哲學輔導」的課堂中老師教授「責任」這個題目。「責任」帶有「有能力」的意涵,如果一個人沒有能力做到那件事,我們一般不會說這個人道德上有「責任」去做。正念修習就是希望我們能夠重新為自己負起責任。過去我們的行為看起來是「有能力」作出自由的選擇,而正念的哲學正正告訴我們這麼多年來真正的自由是少之又少,我們更多的時間是由種種習慣模式推動,是無意識的行為而已。

「有意識」vs「無意識」

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很多的行為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完成。我們對別人的反應、對事情際遇的反應、行路食飯都好可能是無意識地進行。例如每天上班上學的路途、食飯的過程,即使我們的意識正在思前想後,無意識仍然能解把事完成。相比之下,有意識地進行活動是指對當下進行的活動帶著覺知,吃飯時覺知到正在吃飯、走路時覺知到正在走路,是一個清清楚楚的事情。

「如實」vs「不如實」

我們往往帶著不同的有色眼鏡來觀察世界,包括著自身的成長歷程、文化、心情、身分、創傷等等,多數以扭曲了的視角來觀察世界。我們對關係之中就有了不同形式的框框,諸如生日送禮物才代表關心、工作得很努力才有價值、考試成積好才是好學生等等,這些判斷都未必乎合事實的本質。事實上適當的評價和判斷是我們生存自然發展出來的機制,有助我們在複雜的社會中生存,然已在成長之中我們卻漸漸誤認為那些對事物的「批評」就是事物的本身,最終引致種種的煩惱。

「當下」vs 「過去與未來」

與當下相反的是過去與未來。過是是已逝去的當下;未來是尚未到來的當下,而我們卻大多的時間於在過去與未來之上。回想一下我們是不是經常有「等待」的心態,等待小巴到來、等待情人到來、等待一個機會、等待等待著,每個等待都意味著我們活在未來的時間,只有未來到達時,我們才能繼續上路。因此別人遲到我們會著急、小巴遲到我們會著急、機會未到我們會著急,把當下都忽略過去。另一些時候我們卻努力活在過去之中,以追悔、仇恨、憤怒、抱怨等等來表達。即使過了很多年仍然每晚每夜回味著,這就是活在過去。然而生命真正發生的地方卻只能在當下此刻,假若我們沒有覺察此刻正在出現的一切美好,就是浪費了最寶貴的東西。

正念修習就是讓我們重新學習如何有意識、如實地、覺知當下此刻,當能夠更有意識、更準備的看待事物時,就能明白如何恰當地回應,這就是「智慧導引」,答案就在那裏。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圖片來源:Canva

【生活智庫】研究顯示東非飲食法可減低慢性疾病風險

全球化和都市化令不少地方的生活模式和飲食習慣都趨向西化。一項新近的研究發現,東非鄉村居民將傳統膳食轉為西方飲食,令免疫系統和新陳代謝變差。相反,飲食西化的城鎮居民改吃以蔬食為主的傳統地道膳食,短短兩星期可見改善健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