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ize Consent Preferences

We use cookies to help you navigate efficiently and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s. You will find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all cookies under each consent category below.

The cookies that are categorized as "Necessary" are stored on your browser as they are essential for enabling the basic functionalities of the site. ... 

Always Active

Necessary cook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adjusting your consent preferences.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data.

No cookies to display.

Functional cookies help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alities lik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llecting feedback, and other third-party feature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nalytical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how visitors interact with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help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etric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bounce rate, traffic source, etc.

No cookies to display.

Performance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ebsite which helps in delivering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dvertisement cookies are used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customiz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pages you visited previousl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 campaigns.

No cookies to display.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命啟廸】關於音樂、連繫和夢想──兩位突破界限的音樂家Mandy、Adrian專訪

如果你是一個自小喜歡唱歌的小朋友,突然失去了聽覺,你的感受如何?你還會相信自己能繼續唱歌嗎?若你是一個生來已失去了手掌的小孩子,你還會敢於追求成為小提琴家的夢嗎?這就是 Mandy 和 Adrian,兩位音樂家曾經面對過的人生挑戰。

身為一名表達藝術治療師,見過很多人在身體、心理和精神方面,面臨生活挑戰。 有時,生活中的困難限制了一個人活在當下,實現自我的潛力。 然而,了解 Mandy 及 Adrian 的故事後,我發現他們兩位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突破了自身的限制,儘管艱難,但他們仍然想透過音樂來表達自己的聲音;對我來說真是非常感動。 今次有緣能與兩位音樂家、倡導者及教育家傾談,我希望能藉此機會了解他們對人生挑戰、藝術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並與大家分享。

在之前的訪談中,兩位都說過自己曾是一個非常容易害羞的小朋友,同時身體上的挑戰或困難,亦很影響當時童年階段的情緒;而當音樂在生命中出現,成為他們情緒表達的出口,使他們不再封閉自己,融入周圍的世界。

到底用音樂表達自己是一種怎樣的感受?音樂為何能使到一個人從自己的世界走出來呢?

殷兆基在音樂會中演奏小提琴,與香港視障二胡樂手楊恩華合奏

在音樂表達中感受與他人的聯繫

「音樂讓我感覺能與其他人聯繫在一起,」這是 Mandy 的第一個感受。她小時候最喜歡的是在合唱團裡跟其他人一起唱歌,直到現在,她仍視能在音樂中與人建立友誼、在團隊中合作,融入社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Mandy 感覺獨唱和合作是不同層次的。與人合作時,需要將專注力更多地放在團隊其他人的動向身上,因為每一次團體練習或演出也有不同的挑戰,是一種獨特且有機的體驗。當所有人一起用音樂表達的時候,「背景,賺多少錢,穿什麼衣服,這些都不重要。當大家專注於同一個作品中,所有隔閡、壓力都會消失」;她覺得音樂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具感染力的力量,她總能被他人鼓舞,被其他音樂家所啟發。

Adrian 對 Mandy 所說的聯繫感同身受,他認為在團隊及社區的音樂表達中,人與人之間「不單能分享喜悅,更能分享生命中的掙扎」,即使身體的外表不一樣,但大家都是透過樂器去發聲,在音樂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自己一個練習時,可能會專注在音樂複雜的結構中;但與他人一起奏樂,反而能退一步,純粹地欣賞音樂的整體。」Adrian 認為,音樂能帶來一種同理心,可以使人對他人的感受更敏感,見到他人的想法或概念,並因應不同的情況轉換方法,去參與在一種集體的情緒表達中。能與樂團一起奏樂,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一件事;「在途中吸收他人的能量,亦發放自己的能量」,他相信在能量的交換中,能找到連繫,也能找到內外的平衡。

說起情緒表達、連繫他人,現時有許多在學的兒童及青少年,正在面對極大的情緒壓力,常有自我批評、自我傷害,也很難與其他人建立連繫。兩位作為關懷年輕人的倡導者和教育家,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在音樂中擁抱自己的情緒

Adrian 認為,很多時候年輕人都會強迫自己變得完美,要在學業上對自己嚴格,要對父母有價值才能被父母所愛惜,要外觀好看才能被社會所接受。尤其現在他們在網絡世界上接觸的訊息,都在告訴他們要變得完美才有價值,這使他們越來越難給予自己空間,難以承認自己脆弱的一面;更讓他們注意力分散,難以集中在當下;這些都可以成為一種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的壓力。成長變得很不容易。Mandy 說,要變得完美的想法,來自害怕失敗的恐懼。不敢去嘗試探索,怕自己不夠好。若果將所有情感都收藏,不去嘗試表露的話,只會一路累積,直至爆發。

「並不是每個人都找到自己覺得安全的表達形式,」Mandy 指出:「當社會的焦點是遠離藝術的時候,人們也不會覺得自己懂得如何以藝術表達自己;而音樂很多時能賦予人們一些詞彙,一些可能平時未必那麼容易找到的詞彙,去表達自己。」她舉例說,當聽一首歌的時候,一個人可能會感覺,「啊,我有類似的情緒,但我不知如何說出來,而這首歌幫我表達出來了」。當感受到聯繫產生的時候,那個人不再感到孤獨,因為這種情緒,不止他/她一個人在經歷。能感受到能量的流動,對精神健康很重要。藝術可以是非常療癒的,它可以賦予人一種能力,即使非常內向的人,也能在廣闊的情緒光譜上體驗及遊走。

Adrian 補充:「It’s OK to be sad,感受情緒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擁抱它,並在過程中了解這是人性的一部分,我們都是一樣的。」以不同的方法去表達自己,開心或悲傷,都需要表達。

能分享你關於藝術、成長的經驗,給年輕人、家長及教育工作者一些參考嗎?

Mandy 在是次音樂會中和樂隊一起演出

藝術的價值

Mandy分享自身的經歷:「我仍記得小時候,姐姐很擅長畫畫、圖像設計,常常得獎…而我很害怕畫畫,因為我沒有她的才能,亦不想被比較。直到長大成人,我去上了一個畫畫班,畫了一棵樹;我知道這樹畫得很醜很醜,但這是我的樹。這經歷讓我感到十分解放,不需去想畫得像誰,這只是我自己的表達;心裡與姐姐的比較,一直阻止我去享受畫畫,去畫一棵樹的快樂。其實姐姐一直不知道,只是我自己給了自己壓力。要把自己放在一個能嘗試新事物的位置,做得不好,就自嘲一番,就再學習,再嘗試,可能下一次再稍微做得好一點,那就行了。」

無論是家長、教育工作者或年輕人,Adrian 認為,「要問什麼才是重要?最後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有抱負是重要的,但快樂地為目標而進發,在好奇中探索世界同樣重要。藝術能讓人專注於此時此刻,做力所能及的事,將日常的時刻,變成特別及寶貴的經驗。

Mandy 補充,家長或教育工作者能做的,是開放溝通,與年輕人傾談,問他們:「做什麼能讓你感到快樂?什麼事令你覺得有趣?」然後整個家庭一起去追求。跳舞、音樂或看電影不會令數學變好,但如果這件事能為年輕人帶來快樂、有趣的體驗,可能這是未來事業,甚或人生的價值。

每個人小時候都曾有一個夢想,但很多人長大後卻弄丟了它。在香港,有周星馳電影裡的一句經典對白:「人如果冇夢想,同一條鹹魚有咩分別?」然而,許多香港人也質疑自己是否有權利追逐自己的夢想。有些人因生活、工作,不再有時間去追求夢想,而重拾夢想亦看起來很困難。

不知兩位童年的夢想是什麼? 您想對那些想要追逐或重拾夢想,但充滿猶豫的香港人,說點什麼?

夢想是不斷成長的過程

「我曾有一個很明確的夢想,但亦曾夢碎。」Mandy 坦言, 「但對我來說,重要的是去找出夢想背後的核心價值,夢想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我那麼熱愛這個夢想,它的特色是什麼。」她說,如果要她選擇,與他人一起唱歌,還是自己一個獨唱,她一定會選擇與他人一起唱,因為這樣帶給她的快樂最大。就算夢想不如所想的藍圖般發展,也不代表未來不能成功;可能需要的是去微調你的夢想,「我照樣是在音樂及建立社群的路上努力,但與我當初想像的當然十分不同。」當她回看她的音樂夢,由唱歌、到建立社群、倡議、教育,當自身變化,夢想亦會變化,這是不斷成長的過程。

成為他人的目標

Adrian 說,他小時候都有崇拜的偶像,像天生沒有右手掌的職業棒球員 Jim Abbott(吉姆·亞伯特),失去聽覺的 Beethoven(貝多芬),他們的故事鼓勵他成為最好的自己。「你有欣賞或尊敬的對象嗎?可能你都能做得到呢。像是 Mandy 提過她的姐姐一樣,但不是去比較,覺得自己比較差,而是讓自己知道,自己的可能性。所以代表性很重要,尤其當你在社會中擔任某些相對有力量的位置,例如是老闆、傳媒人,或是我們這樣,自身是某方面人類情況的代表,有機會成為某些人所仰望的對象、成為他人的夢想,像是現在我們做訪談,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

現在的夢想是什麼?

Adrian:繼續找尋能啟發人們的方法,告訴他們能成就了不起的事;推動社會去以不同的角度思考,成為推動人們成長的那個人。能與 Mandy 及其他專業、業餘工作者、或正在找尋自己定位的年青人合作,共同為此目標而努力,是我的榮幸。

Mandy:我也一樣。我的意思是,我的事業一向是關於與其他人合作,這在未來也不會改變。與其他人聯繫、變得更有影響力,為了連繫他人而寫歌。例如我創作的專輯,是我的生命故事,人們可以透過音樂找到共鳴、找到撫慰,這就是我的夢想。

11月5日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True Colours共融音樂會現場

兩位音樂家早前來港參與 True Colors Symphony 共融樂團主辦的周年音樂會(請見文末音樂會資料),透過無分種族、國界的藝術媒介,與本地的音樂家、年青人和音樂愛好者交流,也促成了今次在香港的訪談。他們對音樂、情緒表達、藝術價值、夢想的見解,以及對年輕人的關心和鼓勵,亦讓我感到非常溫暖。相信此間很多人都和我一樣,被他們的力量深深感染。在此感謝兩位無私的分享,並祝兩位的夢想,每一天都能實現。


曼蒂哈維 (Mandy Harvey )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她 19 歲在大學接受聲樂教育期間,突然喪失聽力,歌手夢破滅。 但她憑堅韌毅力開發了一種獨特的技術,利用肌肉記憶和視覺調諧器來感受音樂的振動,這使她能夠重獲音準、節奏和驚人準確的歌唱能力。 她發行了四張專輯。 2011 年,Mandy 榮獲 VSA 的「最佳青年獨唱獎」,此後她在美國各地演出。 她參加了《美國達人秀》(America’s Got Talent),憑原創歌曲 Try 獲得了 GoldBuzzer。Mandy 是 「美國無障礙 」組織的形象大使,她的使命是激勵他人突破個人障礙。Sensingthe Rhythm》是她的第一本書。

殷兆基(Adrian Anantawan)天生沒有右手,九歲時發現自己對小提琴的熱情。 憑藉 「無所不能 」的精神和量身定製的假肢,成為國際享負盛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這位有中泰血統的加拿大籍音樂家曾在白宮、雅典和溫哥華奧運會開幕式等許多場合和活動中演出。殷兆基擁有柯蒂斯音樂學院、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的學位。 他在多倫多和波士頓創立了音樂倡議組織。 他是 True Colors 共融管弦樂團(香港)和加拿大 War Amps 的音樂大使,也是密爾頓學院的音樂主席。

True Colors 共融管弦樂團由樂苗基金創辦,是全港最大的共融樂團,一直致力達成以下目標:讓不同能力人士發揮音樂才華; 促進有意義的跨代、跨文化和跨界別交流,以及促進有抱負的樂手或歌手在事業上追求無限可能。樂團由 200 多名不同年齡、不同能力的成員組成,他們都具備樂器或歌唱方面的天賦。樂團當中不單有視障人士,還有聽障人士、肢體殘 疾人士、自閉症患者、智障人士、少數族裔人士,年紀覆蓋七歲至七十歲。本文提到的音樂會已於2023年11月5日在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