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師友與人脈:絡道湛然

圖:作者提供

無論您處於生命週期的童年還是成年階段,「友誼脈絡」和「人際關係」都是我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必須意識到與這種「社交聯繫」和相關的「社會影響」。

不同類別的社交關係

社交關係可以有多種類型,即:一、與家庭相關的;二、與業務相關的;三、與休閒活動有關的;四、與應急備份措施相關的等等。

就與家庭相關的社會關係而言,我們還可以將其分為「直系親屬」和「遠房親戚」兩類。 儘管我們很少認真考慮這樣的分類,它們實際上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社交生活中的互動程度。

對於與業務相關的社交關係,我們通常會關注通過這種聯繫產生的長期利益。因此,相關活動通常以利益為導向。

談及與休閒相關的社交活動時,相關的模式可能只是相當隨意,這種聯繫基本上沒有固定的性質。儘管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觀察到重複的行為。人們往往不太重視和關注這種社交上的聯繫意義。

最後一類是歸類為與應急相關的備份活動,這可能與關注安全措施的人有關,他們始終牢記著相關安全措施的影響。因此,任何可能提供此類支持措施的社會關係,都將在的這般情況下得到特別適用的關注。

維持各種社交關係的動態聯繫方法

如果沒有經常和持久地保持關注著社交關係聯繫的意識,那麼將生活中的各種社交聯繫作分類和區別是毫無意義的。因此,我們有必要不時努力「活化」社交關係,令此聯繫在生活中扮演實際的角色和作用。

保持社交聯繫最佳的方法,是經常地與相關的持分者,同時出現在同一社交場合。這樣做,可間接提醒他們,您是屬於他們團隊中的活躍成員。經常在個別社交群體中現身,會間接地投射出您的存在,令群體成員對您作為與該社交聯繫成員的身份,產生了積極的印象和記憶。

或者,我們可以偶爾在社交小組活動中擔任領導角色。這種方法將有助激活那些不活躍的成員在社交聯繫中的注意力。在面對不知不覺地形成的「群體惰性」情況下,我發覺這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對應方法。

社交關係中個人經歷的反思與回顧

在反思個人生活經歷時,我傾向於同意「社交聯繫」是個人生活中基本而必須的心靈活動的重要部分。失去了「社交聯繫」,那人在同輩群體中可能會變得不受歡迎,甚至被疏遠。

在與不同類型的人進行復雜的互動時,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好像在一個神秘的迷宮裏掙扎,有時會走進一個無法脫身的困局。

因此,重要的是要提高我們對環境的自我清醒意識。我們也要明白,活在運行的力量中,基本上是完全被動的,本質上是無法控制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反復接觸這種令人困惑的生活條件和環境,人們可能會變得更聰明。在進入年長群體後的我,可以通過生活中的自我反省,來印證這樣有趣的內心感受。

從佛法得到的體會和饒益

佛教觀念強調「空」和「無常」,作為佛弟子,我一直在學習如何在「社交關係」的背景下得到超越。「社交聯繫」是我們在生活的不同階段中,可能遇到的各種迷霧錯覺的一部分。

因此,我們必須學習如何禪修,進入內心的平靜與安寧狀態。這種精神狀態,可以將我們帶入一個長期安靜和超然感覺的世界。

首先,讓我與讀者們分享以下關於佛光山星雲大師全集《經義》中所提及的「幸福之道」。當中描述到如何在「人際溝通」和「人際關係」層面上善用及修持佛法:

「現在是科技發達、文明進步的時代,然而比科技、文明更為重要的是人際溝通。如何才能達到人際間的和諧呢?唯有人與人之間都能行『慈悲』,人際關係才能臻於美好。如何行慈悲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兩點:

建立自他互易的觀念
建立怨親平等的觀念

修持佛法要想遠離障礙,獲得身心清淨,應做到以下四點:

遵守戒律,清淨自在
聽經聞法,不生毀謗
不忘初心,護念初心
善待眾生,廣結善緣」[1]

通過學習上述從佛光山文獻摘錄的內容,我開始意識到人與人之間都能行「慈悲」,「人際關係」才能達到美好的境界,並且能遠離障礙而獲得身心清淨。這正是我在本文特別提出「社交聯繫」,同時探討「人際脈絡」對社會的意義。

「一位居士的反思」系列之五


[1] 節錄自《星雲大師全集 / 第一類【經義】 / 176 / 十種幸福之道 / 怎樣才能免除修行時的障礙》。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生活智庫】肯尼亞人象衝突 竟靠蜜蜂化解

大象雖然是受到保育的物種,但在印度、斯里蘭卡或東南亞一些地區,卻不時發生人象衝突,引致人命和大象傷亡。在東非的肯尼亞也不例外,但保育大象組織為當地農民提供了一個特別的解決方案,就是利用非洲蜜蜂來嚇阻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