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孩子需要的是關心而非擔心──正念爸媽有辦法

(圖:網上圖片)

「死人巴士咁耐都唔來㗎,巴士公司做咩架?」孩子等巴士等了不夠兩分鐘便煩躁地嚷著,又不耐煩地離開排著的隊伍,在巴士站「騰來騰去」⋯⋯在旁的媽媽覺得孩子的反應是很不合情理,只等了一兩分鐘就「瓜瓜嘈」,十歳人仔怎可以這樣沒耐性,這樣沒禮貌,這樣不好脾氣?這樣下去,日後還得了?此刻如果不教導他,更待何時?如果我做媽媽的不管敎,誰教?媽媽腦海中旋即湧現了大堆大堆的理由、道理、設想⋯⋯這些東西推動著她跟孩子理論:「你等了幾耐呀?一兩分鐘就叫瓜瓜嘈,你咁無耐性第日點做事呀!」然後試圖要他排回隊伍: 「快D返來排番隊啦!」但是孩子不聽,繼續嘴裏駡,身體動,顯得更不耐煩。這是一位來參加我們家長工作坊的一位母親的故事。

工作坊裏,我們進行角色扮演,讓她扮演孩子,另一位學員扮演她。她有機會重新聽到她對孩子的回應,讓她感受兒子可能有的感受。過程中,她能夠感受到兒子內心的煩躁──本來已煩躁了,聽到媽媽的回應後覺得更煩;感覺媽媽不是與自己站在同一陣線,不理解自己。很明顯媽媽在指責自己,於是認為自己不好,沒有用,沒耐性。他不喜歡自己這樣,覺得很孤單⋯⋯就這樣易轉角色,媽媽有機會細味孩子的感受,對孩子多了明白、了解。

接下來,媽媽問該怎樣回應孩子?我們又作了另一場的角色扮演。我嘗試扮演媽媽來回應,她繼續扮演兒子角色。

「媽媽」:「你很想巴士快點到來,是嗎?」

「兒子」:「當然啦!咁耐都唔來!」

「媽媽」:「我看見你『騰來騰去』,很不耐煩,是不是?」

「兒子」:「鬼死咁熱,平日坐爹地車,一落樓就上車,唔駛等⋯⋯依家熱死人!」

「媽媽」:「你覺得很熱,很想巴士快點來,上車有冷氣,你就會舒服了,所以你很想巴士快點到來。 」

回應到此,問媽媽有何感覺?她說覺得被同理,被明白,自己當下的心情和需要都被理解到。雖然情況沒變,巴士仍未來,但感覺好一點,也覺得媽媽與自己同在,更重要的是,完全沒有覺得被指責,因此沒有自責,也不會覺得自己不好,感到被接納,原來覺得不耐煩是被允許的。

這個方法很簡單,只要帶著關心,心平氣和地覆述孩子的說話內容、身體語言、心情感受,就能讓他覺得被聆聽、被理解、被明白,感受到被重視和關心。孩子需要的是我們的同在、關心和同理;孩子有情緒時,父母在當下最需要做的是放下擔心,別編造故事,而是放鬆平靜地連結孩子的情感。至於道理、教導的部分,要解決的問題,可留待回應了孩子的情感後才做。

記住:Connection before solution ! (先連結,後解決!)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