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Joyce Chow
緣起
源於內心的召喚,還有一份對精神病患者的關注,三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催生了相信是全港資訊最齊備的精神健康網上電台和資源庫──友心情Radio-i-Care。
這三位女英雄是Eppie(尹可如)、Eva(阮曼華)及Vera(劉潔明,別名心明)。Eppie是資深精神復康社工;Eva退休前是理工學院教授設計的老師,也是友心情的節目主持、節目顧問及美術總監。Vera則是前商業電台DJ、東華三院前資深社工,離任後又成為友心情的王牌節目主持和節目製作總監。她們早在2005年一次聚會中,談到精神病患者一直備受忽視以至誤解,正確的治療機會及正常的生活空間因此被扼殺。一則當年廣受關注的「石塘咀故事」,更讓她們覺得急需為精神病患者及家屬多做一點事。
石塘咀故事
一個患有思覺失調的兒子,一直拒絕與母親作任何形式的溝通,每天披著一頭髒兮兮的長髮,一身污垢地遊走於石塘咀一帶的大街小巷。當年,精神病資訊並不流通,社會大眾對病患者更欠包容。這位母親被兒子懷疑要加害於他而無法相見,她亦不知道有甚麼方法或資源可以幫助兒子。猶幸財政情況許可,她無奈在石塘咀買了一個舊單位讓兒子獨居,另聘一工人每天趁兒子外出時,上門替兒子略為收拾一下凌亂不堪的家居,再放些新鮮食物,希望兒子不用在垃圾堆中覓食。那份想見又不能見、要愛亦無從入手的無奈和傷痛,把這位母親折磨得苦不堪言。
隨著年月漸逝,可憐的母親開始恐懼起來,擔心自己若離世,兒子怎麼辦?
幸好那位母親看到東華三院精神科外展服務的宣傳,就如黑夜中見到一點燭光般燃起了希望,於是鼓起勇氣求助,期望自己死後兒子仍能得到照顧。在社工幫助下,兒子終獲轉介接受適當治療,並入住中途院舍,不用再蓬頭垢面;又在藥物幫助下,思緒逐漸清明起來,開始認得母親,並慢慢重建母子關係。
這則新聞令Eppie十分感觸,想到若精神健康資訊和服務能普及流通的話,這位母親就不用無助孤獨地守護兒子捱過二十年的艱難歲月,兒子亦能及早得到治療。雖或未能出人頭地,但至少可自理,過正常一點的生活。而更不幸地,此乃冰山一角,還有更多類似的真人真事每天都在發生。
由零開始
如何令精神健康的資訊普及傳播呢?那時互聯網剛興起,三人隨即想到網上電台應該可以發揮極大效用。
Eppie透過工作認識了不少精神健康方面的權威專家,加上Vera的電台廣播經驗,三人決定開始利用公餘時間合力建立網上電台,讓大眾更容易接觸到精神健康資訊,以幫助消除對精神病的誤解與迷思,從而讓公眾理解並關注精神病患者及家屬被漠視、乃至歧視的狀況。
她們先為心目中理想的網上平台定下三個方向:第一是準確的醫訊分享和發放;第二是一些過來人分享故事,為正受類似症狀煎熬的病患者及家人帶來安慰和康復的希望;第三就是Vera強調的預防性正向生活資訊。目標定好後,便租用了一個網址。
源於一個善念、一股衝勁,還有一份Eppie所說的無知,三人開始著手建立網站,學習設計、資源建立及發放等知識,並積極尋找精神健康方面的專家義助,租錄音室等等。雖然一切並非如預期中容易簡單,幸好不少有心人願意提供各式的無償支援及協助,終於理想成真,香港首個精神健康資訊網站正式誕生。
摸著石頭過河
精神病與生活壓力和個人的抗逆能力有關。隨著社會價值觀和環境的變異,創立網台時的第三個方向──有效的預防方法──更要與時並進。
那麼,有甚麼簡單、大家都可自助抗逆走出負面情緒的方法呢?她們覺得傳遞的技巧一定不能與日常生活脫節,更要容易掌握。於是循著這方向,三人就像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步緊貼大眾市民的生活步伐和需要,開始尋找更多方面的專家,請他們義助開辦正向生活工作坊,如靜觀、慢活、觀色冥想等,不同主題的活動就這樣陸續開設,並大獲好評。由2010年成立至今,Radio I Care團隊已製作了超過三百個節目,實在令人驚嘆!
隨著網站資訊增多,三人業餘投入的人力物力,終於得到各方關注和認同。2014年4月,東華三院正式將Radio I Care歸納為轄下服務之一,更由原有的機構人手中調配了一位經驗豐富的社工Kelly(馮瑞娟),協助開展更多關於精神健康的活動。除了各方專家義務開辦不同形式的工作坊、講座等活動,她們又開發了手機應用程式,在香港大學協助下發表了學術研究報告,並開展了「心靈嚮導」計劃,安排港大輔導系碩士畢業生為有需要人士,免費提供初階段的情緒輔導服務。
由一個提供簡單資訊的網上電台,發展至今日可說是全港唯一一個載有各方精神健康資訊的網上互動資源中心,對三人來說,可算是理想達成。不過她們仍有一個心願未了:她們希望網站能令香港每一個人都認識,成為一個精神健康資源的地標,就像你要乘巴士,會馬上想起某間巴士公司一樣。
若你還未認識或瀏覽過「友心情」Radio-i-Care,可別錯過這個精神健康資訊寶庫!
有心情 Radio I Care網址:www.radioicar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