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新聞脈搏】過往被視作醜陋和污穢的大禿鸛(Greater Adjutants),如何被這個印度社區接納,更以牠們為傲….

印度阿薩姆邦古瓦哈提(Guwahati)的布洛根(Boragaon)垃圾場,堪稱目前世界最巨型垃的圾場,這個垃圾場從2006年開始啟用,總佔地面積高達39公頃,在這裡每天都能收到來自印度各地重達500噸尚未處理的垃圾,放眼望去像是一座垃圾山。

有的貧民為了多撿到一些垃圾,索性在垃圾場居住,每天早上,孩子們都會結伴到這裡撿垃圾。

依靠這個巨大垃圾場維生的除了貧民,還有一種體型比人大的鳥類「大禿鸛」,牠們會成群在垃圾場的上空盤旋,尋找牠們的「食物」——腐肉等。垃圾場原是一片沼澤地,禿鸛則是這裡的「原住民」。

大禿鸛(Greater Adjutants,學名Leptoptilos dubius)又名「橙頸禿鸛」,屬鸛科鳥類,體型巨大,身可長1.5公尺高、展翅寬度2.5公尺,頭部及頸部沒有毛,但頸部下方卻有一個橙色的小袋。

在19世紀末,大禿鸛在亞洲的濕地棲息,然而隨著棲息地受破壞和遭到捕獵,大禿鸛數量在20世紀上半葉大幅減少。現時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已將大禿鸛列入瀕臨物種的紅色名錄(即瀕危物種),估計現時全球只有1,200至1,500隻,主要在印度阿薩姆和比哈爾棲息,另有小量在柬埔寨存活。

在印度東北部,人們稱大禿鸛為「hargilas」,梵文意思是「啃骨者」,因為牠們會將獵物的屍體搬到樹上吃食,因此不為世人喜愛,更被喻為最醜陋的雀鳥。

然而,在古瓦哈提不遠的達德拉(Dadara)村,近年卻興起了保育大禿鸛的民間運動,達德拉附近有濕地及樹林,原是大禿鸛理想的棲息地。但由於城市發展,濕地和樹林減少,大禿鸛被迫在民居附近的大樹上築巢棲息。然而,大禿鸛以腐肉為食,加上雀糞的氣味,令居民覺得很厭惡。

巴曼(左)與村民

保育大禿鸛的倡導者普尼瑪‧黛維‧巴曼(Purnima Devi Barman)女士。巴曼在阿薩姆邦,在古瓦哈提大學(Gauhati University)攻讀動物學和野生生物學,取得學士和碩士學位。

巴曼年幼時被祖母照料,祖母經常帶巴曼到戶外,敎她唱歌和講述雀鳥的故事,因而經常接觸大自然,也欣賞大禿鸛鳥。巴曼在學期間,發覺人們關注印度的瀕危動物如犀牛和印度虎等,卻忽略了大禿鸛。她更發現,野外的大禿鸛數量遠遠不及兒時所見。

2007年,巴曼修讀博士學位期間,接到在坎如普縣(Kamrup)一位村民的一通電話,告知他坎下後園的一棵大樹時,發現樹上有9個大禿鸛鳥巢,內有多隻雛生的大禿鸛。巴曼趕到現場,卻發現圍觀的旁人在訕笑這種醜陋的雀鳥。

巴曼決定暫時休學,她想:「我希望說服人們保育大禿鸛,我要他們明白,也要贏得民心。」巴曼開始去接觸當地居民,了解他們的想法。

巴曼認為,村民對大禿鸛並沒有惡意,只是不知道這種野生鳥類的價值。巴曼首先向當地婦女解釋保育的訊息,又組織活動連繫這些婦女,例如為初生的大禿鸛沐浴誦經,又舉辦烹飪比賽,當地人也認識到大禿鸛可以捕獵老鼠、蛇和其他昆蟲,便漸漸接納大禿鸛。

這些婦女義工稱為「大禿鸛軍團」,而大禿鸛也成為當地的象徵。她們手織出以大禿鸛圖案的頸巾和工藝品。現時約有400位婦女參與保育工作。

「大禿鸛軍團」一位成員珊吉塔(Sangeeta Das)說:「過往我覺得大禿鸛很污穢,牠們吃死魚,又弄污人們的後花園。現在我知道牠們正瀕危,人們需要保育牠們。」她又說:「我們以牠們為榮。」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生活智庫】肯尼亞人象衝突 竟靠蜜蜂化解

大象雖然是受到保育的物種,但在印度、斯里蘭卡或東南亞一些地區,卻不時發生人象衝突,引致人命和大象傷亡。在東非的肯尼亞也不例外,但保育大象組織為當地農民提供了一個特別的解決方案,就是利用非洲蜜蜂來嚇阻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