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ize Consent Preferences

We use cookies to help you navigate efficiently and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s. You will find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all cookies under each consent category below.

The cookies that are categorized as "Necessary" are stored on your browser as they are essential for enabling the basic functionalities of the site. ... 

Always Active

Necessary cook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adjusting your consent preferences.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data.

No cookies to display.

Functional cookies help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alities lik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llecting feedback, and other third-party feature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nalytical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how visitors interact with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help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etric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bounce rate, traffic source, etc.

No cookies to display.

Performance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ebsite which helps in delivering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dvertisement cookies are used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customiz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pages you visited previousl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 campaigns.

No cookies to display.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新聞脈搏】新加坡「小販熟食文化」(hawker Culture)列入非物質世界遺產,這些廉價飲食檔守護著傳統,也育成了小販企業家(hawkerpreneurs)⋯⋯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Committee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於今年12月16日召開第15屆會議,正式宣佈將新加坡小販文化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成為新加坡首個被列入該名錄的項目。

據國際評估團認為,新加坡小販文化符合5大申遺條件,除了體現新加坡民眾生活寫照,同時亦在該國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為世世代代的新加坡人提供身份認同感與延續性。另一方面,新加坡的小販文化亦具有多元文化特性,有助於促進對不同宗教與文化的瞭解等。

新加坡於2018年宣佈將小販文化申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引起鄰國馬來西亞的不滿。由於星馬地區的小販中心模式幾乎雷同,美食也大同小異。如海南雞飯、椰漿飯(Nasi Lemak)、沙爹(Satay)與炒粿條等都是源自馬來西亞。因此當時引起大批大馬民眾批評,表示新加坡的小販文化缺乏特色,不符合資格申請列入有關名錄。

綽號「萬主廚」(Chef Wan)的馬來西亞明星廚師瑞德朱艾萬(Redzuawan Ismail)說:「提到小販,新加坡並非唯一有小販文化的國家⋯⋯為何有必要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專利?你們 的有那麼特別嗎?」

另一位馬來西亞名廚伊斯梅爾(Ismail Ahmad)也堅稱,馬國是小販餐飲「天堂」,應該由他們向聯合國提出認可才對。他說:「甚至連新加坡人都來到馬來西亞享受我們的攤販。」

2019年,馬來西亞檳城州政府曾建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聯合申請這項名錄,不過卻得不到兩國人民的支持。

過去,不同國家在申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也曾引發類似爭議。例如2005年南韓成功向聯合國申請將「端午祭」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後,再於隔年申請將「韓醫」申報世界文化,也受到爭議。

新加坡的小販熟食檔,可上溯至20世紀初,當時英國殖民政府開設了6個小販遮棚,主要在市中心及華人聚居的區域;至二次大戰過後1950-1960年期間,經濟蕭條,很多人靠著到街上叫賣飲食維生,這些小販隨身帶著簡陋桌椅,售賣各類平價熟食,一般普羅大眾仍樂於光顧。

1972年,新加坡政府為改善市容,建立了第一個小販中心(hawker centre,或稱熟食中心),讓街上擺賣的小販遷入營業。這些熟食中心通風良好、光線充足,衛生設施和桌椅齊全,供應泰國、馬來、印度和中式美食。目前,這樣的小販中心在新加坡有超過110個,總攤位數逾1萬4千個。

在新加坡的小販中心,食客可以見到來自不同族裔的食物——馬來菜、印度菜、中國菜等。來自不同族群的食客雖然各有文化差異,但仍能接納彼此在同一個小販中心用餐,還能照顧其他族群的飲食禁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更形容小販中心宛如「社區飯廳」。遺產,引發中國極度不忿。

小販中心也已經面臨接班的問題了,很多攤主已超過60歲,他們受過良好教育的子女也無意接手。在芳林巴刹熟食中心,鍾雪莉(Kristen)、妹妹和母親一起經營麵檔「基記麵家」,該店由鍾雪莉的外婆70年代開業,傳承了三代人,是新加坡式的,菜式比較濃,店也獲得米芝蓮的殊榮。她說:「沒有人要繼承這麼勞力吃重的工作了,我們每一天從早上5時工作到晚上10點時,每日對著沸水、滾燙的雲吞、蔬菜、肉和麵食。」

然而,也有新一代的熟食檔經營者演化成小販企業家(hawkerpreneurs)。李沙非克(Lee Syafiq Muhd Ridzuan)在黃金坊美食中心(Golden Mile Food Centre)經營一間名為「Ashes Burnit」的漢堡包店,專售美食漢堡(Gourmet Burgers)。今年28歲的李沙非克歲認為,熟食中心除售賣一般地道飲食外,也可以注入新風格。

李沙非克原與人合伙經營,去年9月他買下這間店,重新命名。今年7月,他開設了一間分店,又開了一間咖啡室。他希望兩年內,能晉身福布斯30歲以下精英榜(Forbes’ 30 Under 30 list)。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生活智庫】全球首份AI生成報紙誕生 利弊有待驗證

今年3月18日,意大利報章《頁報》(Il Foglio)新增了四頁特刊,刊載約二十篇報道和三篇社論,涵蓋當日大事、文化、辯論觀點及外交政經議題。然而所有文章均沒有署名,但註明:「本文內容由以人工智能(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