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脈搏】抗癌勇士:「痛苦旅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力量和聲音」
艾米•馬修斯(Amy Matthews)像其他一般婦女般,一直預期自己撫養孩子成人,保持婚姻,過著如常的生活。乳癌突然來到,但她不單沒有被打敗,還使她走上了一條更加豐滿,快樂和真實的生活之路。
艾米•馬修斯(Amy Matthews)像其他一般婦女般,一直預期自己撫養孩子成人,保持婚姻,過著如常的生活。乳癌突然來到,但她不單沒有被打敗,還使她走上了一條更加豐滿,快樂和真實的生活之路。
這個醫生不僅能救活人的生命,也有能力振奮病人的精神。紐約羅徹斯特梅奧診所的整形外科醫生伊雲士.法蘭高斯(Elvis Francois)剛剛完成了一項脊柱創傷手術,在手術室休息時唱了一首小歌。
一百年前,愛因斯坦與世界分享了他的幸福理論:「平靜而溫和的生活帶來了比不斷追求成功更多的幸福。」即使如此,根據2017年美國幸福調查報告,今天美國人中只有三分之一表示感到高興。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作家和積極心理學教練艾美莉·史密斯(Emily Smith)認為,美國文化執迷追求個人幸福,但無助得到快樂,了解個人生活意義才是持續快樂的秘訣。
英國濱海紹森德管理區政府斥資15,200英鎊,研發機械人照顧腦退化症長者。
荷蘭推「學生陪伴長者以換取宿位」計劃,香港網民倡「part time乖孫」。
當社會逐漸關注對殘疾人士、智障者和長期病患者等等有需要人士的權利時,其身邊沉默的「家庭照顧者」卻仍然被忽略。照顧者長期以受照顧者為生活重心,甚至唯一生活的目標,沒有自我;無怨無悔地為所愛的家人付出青春歲月,但當受照顧者離世,歷經長期的照顧工作後,身心俱疲、身無積蓄、難以重返職場,照顧者很可能淪為一個被社會邊緣化甚至遺棄的一員。有專家學者形容「家庭照顧是一個自我被角色吃掉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女性往往被視為「當然人選」。
元宵節發放「小提燈」,是每年台北燈節的重頭戲之一,常引來民眾大排長龍。不過,有民眾以小提燈「不環保」為由,要求北市府不要再發送免費燈籠,就連「小燈泡」媽媽王婉諭也認同。
台灣史上第一位三金(金馬、金鐘、金曲)得主吳念真導演從照顧病危父母的經驗,體會到應該在死亡來臨前預做準備。他的太太寫在牆上的「3不」,「不感冒、不跌倒、不欠人情」令他覺得饒有意思,且說每個人都應思考如何面對生病。
正覺中學中四級學生房嘉朗及李志謙編寫了一個手機應用程式(app)鼓勵香港人每日行善,並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傳播「選擇善良」的信息!
天才,但如果你以爬樹能力來評斷一隻魚,他將一輩子相信自己是個笨蛋。」 台灣 「 雜學校 」 創辦人蘇仰志有感傳統教育制度和課程扼殺了不愛或不擅讀書的小孩的價值和發展,於是創立這所學校,並啟動眾籌,實現「自己學校自己建」的理念。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日前發表了她上任後第一份施政報告,整個社會焦點和討論,似乎都集中房屋政策和相關的政策,一向少有被關注的團體,他們的聲音繼續無人聽見,家庭照顧者正是這一群。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香港獨居長者及兩老同住人口共有超過30萬,連同僅靠一名子女照顧長期病患長者的家庭,估計需要支援的家庭數目超過4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