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你的「聆聽模式」
編按:我們有心事的時候,總希望身邊有人願意聆聽和理解。說書人StoryTaler是一群致力在社區推廣精神健康的人士,當中有曾經患上精神病的朋友,還有修讀心理學的朋友;他們希望透過故事,消除歧視、標籤和誤解。怎樣才算懂得聆聽?請參考他們親自編撰的資源。
編按:我們有心事的時候,總希望身邊有人願意聆聽和理解。說書人StoryTaler是一群致力在社區推廣精神健康的人士,當中有曾經患上精神病的朋友,還有修讀心理學的朋友;他們希望透過故事,消除歧視、標籤和誤解。怎樣才算懂得聆聽?請參考他們親自編撰的資源。
你的孩子剛剛輸掉了一場對他們來說很重要的比賽,強忍著眼淚。作為家長,你通常想到三句想說的話,這三句話完全正確無誤,但在那一刻完全沒有幫助。
Elaine是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熱線中心的義工,有超過十年接聽自殺求助熱線的經驗,最深刻是收到求助人的「報喜電話」。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熱線中心提供24小時的情緒支援熱線,聆聽和陪伴有需要人士渡過艱難時刻。Myth擔任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熱線中心義工已有八年時間,她選擇在平安夜晚上當值,接聽熱線,因為她明白節日令人更容易情緒波動。
Stanley 的媽媽惠芳婆婆患有腦退化症,Stanley 與弟妹在照顧媽媽過程中,驚險百出。「腦退化症最 『恐怖』 的是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甚麼事,患者不論是自理能力,認知能力或情緒也經常急速變化。」
英國「約翰的運動」倡議醫院應該歡迎與重視與腦退化症患者的照顧者參與照顧留院的腦退化症患者,因為這與患者的記憶、情緒、病情和安全至關重要。這是一個屬於每個人的運動,因為我們都是照顧者,我們每一個人也是面對年老和死亡。
英國濱海紹森德管理區政府斥資15,200英鎊,研發機械人照顧腦退化症長者。
荷蘭推「學生陪伴長者以換取宿位」計劃,香港網民倡「part time乖孫」。
香港半年內發生兩宗照顧者難抵壓力殺死患病家人的慘劇。日前,辭去工作照顧病母的34歲男子,涉在寓所內斬死77歲母親,繼而跳樓。男子獲救後曾稱「照顧老人家好辛苦」,案件列為企圖自殺及謀殺。相關組織包括照顧者聯盟、嚴重殘疾人士關愛小組、殘疾人士監察特首施政大聯盟、智障人士老齡化關注組、關注自閉症人士權益關注組,以及部分立法會議員聯合發聲明指出,現有政策未能妥善支援有需要的長期病患者,更沒有關顧照顧者的各種需要,擔心在人口老化下,不少同類背景的高危家庭將成「計時炸彈」。他們要求政府檢討現有支援服務,並設立有系統的個案管理服務。
澳洲社會創新中心(TACSI)一年前推出「開放式」照顧者支援計劃Weavers,得到十分正面回應,現正在努力擴大計劃並將計劃擴展至殘疾人士、寧養治療以及社區和住宅護理。
現實生活的艱苦有時令我們覺得快點離開這世界可能更好。日前,美國紐約街頭低調但真實地上演了一場英雄救美,不但救回一條人命,還令很多人重拾對人的信心。一名男子在紐約市地鐵站上爬過一座高架大橋,陪伴一名自殺女子傾談,成功拯救她。
邁克·雷諾(Mike Raynor)還是小孩時,已經要照料生病的母親,他把經驗寫作一本年輕家庭護理者指南。
爸媽想減少孩子「盯」著電子屏幕,得從嚴格管制自己使用智能電子產品開始。
暢銷書《重啟孩子的腦袋》作者維多利亞·鄧克利博士(Victoria L. Dunckley)更推薦所有家長實行一個「四周無電子產品」計劃來重建孩子的神經系統,這不單讓孩子受惠,整個家庭也會感覺更好,精神更好,睡眠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