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愛你】退休教師陳明明談父親的角色與責任
這個星期天(6月18日)是父親節,受中國人傳統思維影響,父親角色側重於賺錢養家,致令不少父親沒想過究竟自己可以教孩子甚麼?陳明明老師在香港鄧鏡波書院任教三十六年,由教師晉升至副校長,年前退休。出於對孩子的愛,陳老師將教師可以教學生甚麼的思考延伸爸爸可以教孩子甚麼。
這個星期天(6月18日)是父親節,受中國人傳統思維影響,父親角色側重於賺錢養家,致令不少父親沒想過究竟自己可以教孩子甚麼?陳明明老師在香港鄧鏡波書院任教三十六年,由教師晉升至副校長,年前退休。出於對孩子的愛,陳老師將教師可以教學生甚麼的思考延伸爸爸可以教孩子甚麼。
香港社會同時受中西文化影響,令男士(父親)兩邊受壓,一方面擺脫不了傳統的思維,要求父親辛勤拼搏,「擔起頭家」,另一方面要與時並進,爸爸不僅要分擔家務的擔子,還要學習放下身段,多與太太、兒女溝通。為表達對父親的敬意、謝意和愛意,「活一番」特別找來三位「非常父親」在這星期與讀者分享他們的育兒心法。他們分別是力撐兒子成功踩單車穿越3106公里撒哈拉沙漠的Uncle Alan、退休老師陳明明和單親視障爸爸阿Lam。
今天由Uncle Alan的故事說起。
爸爸對媽媽說:「教導孩子,我當奸角,給壓力;你做好人,盡量鼓勵!」輔導老師對訓導老師說:「我們分工明確,我施軟功,你來你那一套硬功,雙劍合壁,無往而不利!可是,有孩子說:「早料到你們兩個身分,雙重標準,我不受的!」
眾所周知,5月第二個星期日的母親節過後,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便是父親節。現時,世界多個地方就以這兩天分別表揚父母親。不過,有人卻建議,應將兩個節日綜合為「家長節」(Parents’ Day),而不再分作兩個。
李崇建在《對話的力量》一書中說得好:大人要孩子「聽話」,是把孩子看成是有待解決的問題,而且是由大人處理的問題。相反,在「對話」中,大人以好奇心聆聽孩子遇到的困難,並相信只要孩子能啟動自身的資源,就能跨過困難。
重大決定是怎樣產生的?據說古時有不少重要交易、協議是在公共浴堂達成的;現代,會議室外,還有很多出人意表的場合,國家首腦、環球企業代表或是杯酒言歡,或是並肩漫步,當中自必有坦誠交往,相信更多是爾虞我詐。
坊間的說話技巧課程多不勝數,收費也不便宜,但仍然叫人趨之若鶩。說話是否吸引,可說是現代社會衡量成功的重要指標。事實上,在生命的頭幾年,我們都被教導說話,也是一個孩子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指標。然而,聽力是同樣重要的,有些時候是更重要的技能。可是, 聽的能力往往被人忽視。社會上的聆聽技巧課程也並不多見。從小, 成人會教導我們好好聽父母和師長的話。然而,我們中間很少有人懂得真正聆聽。能積極且有紀律地聆聽, 有助我們檢視自己聽到的信息,從而改善我們的決定。
不經不覺間已參加「Mindful Joyful Parenting 正念父母」共修兩年多了,每次放工後都是帶著倦怠的身軀到來,但總是帶著滿足喜悅的心回家!主持人Christine希望我寫點文章與大家分享,我隨口答應了。
日前,香港女教師曾燕紅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頂,成為首位登頂的香港女性。曾老師「講得出,做得到。」為身教學生而堅持承諾,令人感動。珠穆朗瑪峰令不少登山者著迷,亦誕生過不少傳奇。
傳統的教育觀念正受盡時代的洗禮,有的逐漸被歷史淹埋,有的還在掙扎。如何愛學生,如何才算教得好,都似是雲霧中東西,朦朧一片;不管甚麼,大家只是盯著「起跑線」!
四位台灣雲門舞集舞蹈教室的老師來港參與「舞動所能」工作坊,從老師搖身一變成為學生,角色轉變,思路轉變,重新體會「舞蹈」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