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ize Consent Preferences

We use cookies to help you navigate efficiently and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s. You will find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all cookies under each consent category below.

The cookies that are categorized as "Necessary" are stored on your browser as they are essential for enabling the basic functionalities of the site. ... 

Always Active

Necessary cook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adjusting your consent preferences.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data.

No cookies to display.

Functional cookies help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alities lik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llecting feedback, and other third-party feature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nalytical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how visitors interact with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help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etric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bounce rate, traffic source, etc.

No cookies to display.

Performance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ebsite which helps in delivering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dvertisement cookies are used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customiz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pages you visited previousl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 campaigns.

No cookies to display.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聆聽與陪伴的力量── 香港大學社工系吳兆文博士分享學生自殺輔導和處理情緒困擾的經驗

文、圖:活一番
編按:身邊親友面臨困境,感受極大壓力,甚至萌起輕生意念,我們可以怎樣做才幫得上忙?香港大學社工系吳兆文博士早前處理了一宗同學企圖自殺的個案,他的「成功要訣」在哪裏?青少年自殺問題,如何治標治本?他的實踐經驗,值得我們參考。

吳兆文博士: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專攻精神健康社會工作,教學以外兼任本科生宿舍李國賢堂舍監,經常與學生打成一片。註冊中醫師。

近月,青年人輕生的悲劇接連發生,大家都很痛心。經常與學生打成一片的吳博士,剛處理了一位同學企圖自殺的個案,他的「成功要訣」在哪裏?

 

太著意去當個「好人」

個案是這樣的:女學生A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是其他同學的負累,經常需要他人認同,得到了認同卻還是自責不夠好,甚至一無是處;她永遠不會拒絕別人的要求,肩負無窮無盡的責任,令自己承受巨大的壓力。「說到底,她的問題核心在於自我形象,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就是我執。」吳博士說。

幸好,當事人向其他同學隱約透露了輕生意欲,讓吳博士有機會介入輔導。

 

如何治標?如何治本?

聆聽與陪伴 保持連繫

「當事人表達輕生意圖之後,緊接的一、兩個小時是最危險的階段。」吳博士表示這個時候,身邊的朋友該做的其實很簡單──不要嘗試做任何心理輔導,最重要是耐心的聆聽和陪伴,讓當事人與這個世界保持一種連繫,時間越拖得久,危險便越少,通常兩、三個小時之後,即時尋死的意欲便會消退。

吳博士並引用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The Samaritan Befrienders Hong Kong)Befrienders一字,說明要領。「接聽電話的義工來自不同背景,並不是專業的心理輔導員或專家。他們最重要的角色,是靜心聆聽來電者的說話,陪伴對方,毋須予以任何分析或輔導。」

 

按個別情況作合適輔導

度過了所謂的即時危險期,便可從治本的方向著手。吳博士強調情緒問題是多樣化的,個案的性質差異很大,須因應個別情況使用不同的方法,例如認知行為治療、婚姻輔導,以至處理生活上的實際問題如債務重組等。

在上述的個案中,為了更客觀地為同學A提供輔導,吳博士把她轉介給大學的心理輔導專家,進行認知行為治療──鼓勵A多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需要,並要學會「企硬」,在適當的時候拒絕別人的要求,為自己騰出空間,放鬆身心。

 

從宗教及哲學取經 放下我執

「『我執』往往是自殺的主因。」吳博士說。很多人也猜不到,全球青少年自殺率最高的國家,竟然是紐西蘭,當地人與人之間競爭少,社會福利好,環境安穩,家庭關係通常比較單純;相比之下,很多第三世界國家生活條件差,自殺比率反而偏低,這正好說明外在環境並非最重要的。

吳博士續引用認知治療法始創者貝克(Aaron T. Beck)的「認知三角」(cognitive triad),說明有自殺傾向的人,往往對於「自我」、「世界」和「將來」三個範疇抱持悲觀的態度,當中對自我的看法,尤為關鍵。

(圖:www.appsychology.com)

「佛學思想當中,放下我執的主張很有治本的作用。」在吳博士擔任舍監的李國賢堂裏,住了一位四肢癱瘓的學生周佩珊,她的客觀身體條件可說是比任何人都要差,但她還是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這樣的例子起了積極的示範作用。

 

「接觸死亡」的衝擊

年輕人正處於積極上進、建立自我的人生階段,叫他們放下我執,談何容易。應該如何製造契機,讓他們反思生命?有些團體申請政府資助到學校辦生命教育,吳博士表示其成效難以衡量,並主張給予青年人「接觸死亡」的直接衝擊:「年輕人最不喜歡聽人家講道理。帶他們到醫院參與臨終關懷服務,或去落後國家體驗生活,親眼看看人在生死邊緣掙扎求存的情況……只有這樣的震撼和衝擊,才有足夠的力量,刺激他們思考『我』活在世上的目的與價值。」

 

勿標籤情緒

吳博士專攻精神健康社會工作,也是註冊中醫師,提出了一套「五行情志調和」的療法。有別於西方正向心理學把情緒標籤為正與負、並刻意迴避處理所謂的負面情緒,吳博士表示中醫客觀地看待情緒,沒有正負之分,如病因學說,主張「七情為人之常性」,「喜、怒、憂、思、悲、恐、驚」都是必需、自然並存的;中醫重視的是不同情緒之間的生剋,「就像不要偏食一樣,關鍵在於掌控和調節不同情緒,達到平衡。」

當我們自己或親友經歷所謂的負面情緒時,放下正與負的標籤,是智慧的第一步。若引導得宜,「負面」情緒甚至可以帶來益處。吳博士引述例子說:古時一位青年高中狀元,由於過喜引致思想、情緒、行為和健康等不同問題。金元時代名醫張子和應用「恐勝喜」的生剋原則,向狀元說他患了絕症,要盡快回鄉,最後狀元痊癒了,因為過喜的情緒得到平衡。

 

多做運動 舒展身心

吳博士認為八段錦在抒解情緒方面,功效極大。他表示北京國家體委制定的套式專為老弱病者而設,偏向陰柔,與傳統八段錦講求陰陽平衡的方向不同。這套「香港大學改良版八段錦」由吳博士整合而成,剛柔並濟,簡單易學。詳看博士親自示範。

香港大學改良版八段錦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生活智庫】全球首份AI生成報紙誕生 利弊有待驗證

今年3月18日,意大利報章《頁報》(Il Foglio)新增了四頁特刊,刊載約二十篇報道和三篇社論,涵蓋當日大事、文化、辯論觀點及外交政經議題。然而所有文章均沒有署名,但註明:「本文內容由以人工智能(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