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明明老師在中學任教多年, 始終擁抱熱誠, 學生就是自己的孩子。現在退休了, 為”活一番” 寫了這組文章, 從學生成長的角度看教與學, 看這個世界。他希望藉此和老師 – 尤其是新入行的年青老師 – 分享和交流。歡迎回饋! |
重大決定是怎樣產生的?
據說古時有不少重要交易、協議是在公共浴堂達成的;現代,會議室外,還有很多出人意表的場合,國家首腦、環球企業代表或是杯酒言歡,或是並肩漫步,當中自必有坦誠交往,相信更多是爾虞我詐。
學校決策機制,不會是這樣吧!
學校的事,誰說了算?這是新老師面對的一個大問題。
好像無聊,也似無奈!
很多年前,一個前輩教師衝進教員休息室,指罵一個新同事:你好事多為,無端增加了我們一些「必須」的工作,同事以後沒有了「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空間。何以致此?
那新老師收到一份指示,覺得有些含糊之處,其他人卻愛理不理,硬著頭皮到校務處查詢,職員也無能為力。過了一段時間,校方修訂指引,詳列對有關項目的具體要求。就是這樣,新教師以為「好心」一問,弄個一清二楚,卻招來怒罵。今後,如何是好?
按常理,學校之事,大家都以校長(或校監)馬首是瞻,實情卻不盡然,學校文化往往出神入化,不同層次的事務又有不同的傳統,新教師務必小心翼翼,避免捉錯用神。
世紀初,教育改革開始,「外評」伴隨而來,為了給外評人員更多好看的東西,學校都在學生手冊和教職員聘用合約之外,另訂教師手冊(或教師工作指引)、學校行政手冊等。原本五花八門的口頭指示、大小通告、工作習慣、以至臨時通知等內容,通通變成白紙黑字,學校一下子從「不成文」世代,躍進「成文」的世紀。
有「天書」指引,能夠「按章工作」,不就心裏有數嗎?可是,潮流一過,繼續視這些成文法典為寶的學校尚餘幾許?多少「巨著」只是束諸高閣,或已經無影無蹤,無從稽考了!
回復舊觀,很多學校對於本身的財務政策、政府撥款的運用、招聘過程和人事任命,甚至學校活動的優次安排等日常事務都諱莫如深,視作高度機密。對包括教師在內的眾多持分者而言,這類訊息就像深埋在太空中的黑洞,既迷人,又令人迷惑!所以,有新老師講不出學校各項主要工作的負責人是誰,也不足為奇,向資深同事請教,得到的答案竟是:「高層的事,我們從來都不能過問!」
學校的大是大非,新老師無從左右,但對於學生的影響,郤不要自認無能為力!老師關上課室門,便是一室之主,而班主任更是一班之主。同學有疑惑,同學之間有爭執,學生期望甚麼?相信只有一個:老師說了算!一般學生都會尊重老師,願意聽從老師的道理,總之,「老師,請你告訴我,你的決定是甚麼?」
新老師可能諸多顧忌,但是學生是不會區分甚麼高層、低層、新老師、舊老師、有權、無權的。要盡早確立可信賴的形象,建立有效的師生溝通,就不要甚麼都推說不知道,不能說,不便決定了。為學生著想,要作出穩妥的決定,當然先要了解學校的方針,不時跟進學校的政策。在和學生共處的小天地,你的一言一行,你的指示或決定,你的表情和態度,你的關懷和體諒,你深入淺出的解說,都會深深植入學生的腦海中,甚至成為他們的典範。
學習運用孩子可掌握的話語來闡釋,正是文以載道;動之以情,服之以理,便是春風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