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和都市化令不少地方的生活模式和飲食習慣都趨向西化。一項新近的研究發現,東非鄉村居民將傳統膳食轉為西方飲食,令免疫系統和新陳代謝變差。相反,飲食西化的城鎮居民改吃以蔬食為主的傳統地道膳食,短短兩星期可見改善健康的效果。研究帶來的啟示是,除了地中海飲食法,鮮為人認識的東非飲食法一樣有助延年益壽和預防疾病。

荷蘭拉德堡德大學醫學中心(Radboud University Medical Centre)的學者Quirijn de Mast博士月前在《journal Nature Medicine》發表研究論文,指出保存非洲撒哈拉地區的傳統飲食文化,有助當地人減低與發炎相關的慢性疾病風險因素。de Mast指出:「飲食對我們的免疫系統和新陳代謝系統有很大影響,而且有一些影響比大家想像的持久。」
他帶領的研究在坦桑尼亞北部Kilimanjaro山腳的Chagga社群進行。研究人員邀請了77名年輕和健康的男性參加為期兩星期的實驗,其中23名住在鄉村的在實驗期間將地道的家常飲食改為西式飲食,主食以白麵包、炸雞和醃製肉腸等高鹽和加工食品為主。22位居於城鎮的參加者則將傾向西式的飲食改為傳統膳食,以高纖維和含多酚的蔬食為主,如全穀、豆類和青菜。另外22位一向奉行西式飲食法的參加者飲用香蕉發酵釀製的飲品(含1%至3%酒精)。
研究人員在實驗前後和四星期後三次量度參加者血液裡的炎症指標,如白細胞、反映發炎狀況和心臓代謝的蛋白質體、細胞因子反應、基因核糖體和腸道益生菌的轉變。
結果發現,由傳統飲食改為西方飲食的人發炎的比率增加。研究人員解釋,那是因為與慢性疾病有關的代謝問題,以及腸道微生態受干擾令炎症因子反應失常,加劇身體發炎。
相反,由西方飲食改為傳統飲食或有飲用香蕉酵素的參加者,身體發炎指標減少,反映他們罹患心臟病、二型糖尿病和自體免疫系統毛病的可能增高。部分轉變在實驗後一個月仍然維持。
據統計,非洲亞撒哈拉地區高速都市化,居民飲食習慣改變,運動減少,肥胖問題日益增加,非傳染疾病,諸如心血管病、糖尿病和慢性發炎的代謝綜合症個案增加。學者相信那是因為高熱量、加工精製的食品有損代謝,引致系統性發炎和免疫細胞作出不良轉變,學者稱之為「免疫系統錯誤適應」,是百病之源。
國際間有關營養學的研究甚少以非洲人和非洲地道飲食為研究對象,相關數據極之有限,大部分有關飲食與健康關係的研究都集中在日本人飲食和地中海飲食法。單在坦桑尼亞就有超過100個族群,各有自己的飲食習慣。
研究人員認為Chagga人飲食習慣的好處是有機的,由各種食物配搭產生,而不是來自一種或幾種超級食物。地中海飲食法強調水果、蔬菜、橄欖油和適量的魚和奶製品。該項東非實驗發現,香蕉酵素的發酵過程產生豐富的腸道益生菌和有益的化學物質。de Mast提議大家多吃發酵食物。
他又表示,科學界需要進一步探討非洲各種傳統飲食法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國際間的均衡營養膳食指引並沒有考慮不同地方的食物、文化和基因差異。他說:「多元飲食文化正在逐步消失,值得我們關注和從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