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ize Consent Preferences

We use cookies to help you navigate efficiently and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s. You will find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all cookies under each consent category below.

The cookies that are categorized as "Necessary" are stored on your browser as they are essential for enabling the basic functionalities of the site. ... 

Always Active

Necessary cook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adjusting your consent preferences.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data.

No cookies to display.

Functional cookies help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alities lik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llecting feedback, and other third-party feature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nalytical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how visitors interact with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help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etric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bounce rate, traffic source, etc.

No cookies to display.

Performance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ebsite which helps in delivering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dvertisement cookies are used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customiz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pages you visited previousl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 campaigns.

No cookies to display.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活智庫】「悲傷科技」以AI延續與往生者情誼 有利有弊

2016年,美國加州奧克蘭居民詹姆士‧弗拉豪斯(James Vlahos)的父親被診斷罹患癌症,而且已是晚期。詹姆士說:「我很愛父親,但那時我正要失去他。」詹姆士決定把握與父親相處的最後時光,做了口述回憶錄,花了很多時間記錄父親一輩子的點點滴滴。

那時,詹姆士開始從事人工智能工作,想到用這些資料做一些互動的東西,能更全面地把父親的記憶和品格保存下來。

父親2017年離世後,詹姆斯把這段時間錄製的畫面,創建了他稱為「爸爸機器人」(Dadbot)的聊天機器人(chatbot),能夠用父親的聲音與他對話,雙方重新聯繫。2019年,詹姆斯推出「來世AI」(Hereafter AI),讓其他人也能創建出自己摯愛之人的虛擬人。

詹姆士‧弗拉豪斯與父親。
詹姆士‧弗拉豪斯與父親。

洛杉磯科技創業家賈斯汀‧哈里森 (Justin Harrison)的母親同樣因罹患癌症離世。他的公司You, Only Virtual也開發了同類服務。他只要跟一個人交談一會,錄下對話,就可以用人工智能方式,重塑了對方的形象。

南韓的DeepBrain AI公司可以創建出仿照真人臉部、聲音和行為舉止的虛擬替身,只要拍錄真人數小時的動作和聲音,就能複製出虛擬人像。該公司財務長鄭邁克(Michael Jung,音譯)說,他們的複製人與真人相似度高達96.5%,所使用者和人像聊天時通常不會產生違和感。

以上這些都是近年不斷發展的「悲傷科技」產業一部分。該產業利用人工智能平台或應用程式,幫助處理個人事務,包括身後事務,同時也可以保存和複製死者記憶,重造出數碼虛擬化身,與在世的家人互動。

科技平台TechRound聲稱,「悲傷科技」已經發展成全球價值超過1,000億英鎊的產業,但圍繞著「悲傷科技」和「死亡科技」的討論激增。專家強調,這種科技確實有助延續回憶,但是如何支援大家處理哀傷,讓人感覺到有人陪伴、獲得關心和重視的感覺,仍然不能由科技替代。

長期研究悲傷領域的亞利桑那大學心理學臨床教授瑪莉─弗朗西絲‧奧干拿(Mary-Frances O’Connor)表示:「當身邊親人離世時,我們的大腦必須明白這個人不會回來的事實。」但也正因人類大腦本身就很難理解這件事情,所以大家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真正接受和理解逝者離去。她說:「應用悲傷科技不但會延長這過程,甚至會擾亂大腦運作。」

倫敦大學學院精神分析課程教授亞歷山德拉‧拉瑪(Alessandra Lemma)認同上述觀點,表示:「哀悼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部分,而承認一個人離去是作出哀悼的起點。」她也警告,長時間使用悲傷科技,可能會令在世者因無法接受對方不在身邊的事實,因而處於不穩定的狀態。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戴維森學院(Davidson College)數碼研究教授馬克‧桑帕(Mark Sample)更批評,悲傷科技是科技公司藉由人工智慧炒作,重新包裝而成的一種新興產業。他指出,過去大家播出逝者生前的語音內容作為懷念,以及聆聽數碼版的對方說出從未說過的話,這兩件事情有本質上的差異。

英國聖公會牧師莎朗‧格雷納姆‧湯普森(Sharon Grenham-Thompson)的十多歲兒子自殺身亡。她最初在社交媒體找到一些安慰,因為陌生人向她發出支援訊息。但這就是她劃定的界線。她說:「即使你有信仰,也必須接受死亡是不可逆轉的,關閉了你所愛之人實體存在的大門。」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生活智庫】全球首份AI生成報紙誕生 利弊有待驗證

今年3月18日,意大利報章《頁報》(Il Foglio)新增了四頁特刊,刊載約二十篇報道和三篇社論,涵蓋當日大事、文化、辯論觀點及外交政經議題。然而所有文章均沒有署名,但註明:「本文內容由以人工智能(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