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命啟廸】源起於紐約年輕人街頭文化 霹靂舞跳進奧運

今年8月10日和11日,在法國巴黎協和廣場(La Concorde)臨時架設的賽場上,響起沉厚的電子鼓聲和低音結他聲。年輕的舞者隨著節拍,表現跳躍和轉體等動作。

這是本屆奧運的「霹靂舞」(Breaking)比賽,男、女子各有16位參賽選手,分成四組,以一對一的對戰形式互相「比舞」,各小組優勝者再進行淘汰賽。

經過多輪比拼,女子組最終由25歲日本選手湯淺亞實(Ami Yuasa)奪金,成為首屆霹靂舞奧運金牌得主,17歲的立陶宛選手多米妮卡‧巴妮域(Dominika Banevic)奪銀,而中國選手劉清漪則獲得銅牌。男子組由韓裔加拿大選手菲臘‧金(Philip Kim)和法國的丹尼斯(Danis Civic)分別奪得金牌和銀牌,賽前大熱門、美國的維克多‧蒙塔爾沃(Victor Montalvo)則獲銅牌。

霹靂舞今年首次登上奧運舞台,成為這一屆巴黎奧運其中一個焦點項目。

霹靂舞選手要在每回合60秒的指定時間內,因應現場唱片騎師(DJ)的選曲即興跳舞,完成指定動作組合,包括風車(Windmills)、六步(The 6-step)、定格(Freezes)等。評審會根據選手的原創性(Originality)、技術(Technique)、音樂性(Musicality)、動作的多樣性(vocabulary)和表演力(execution)等五方面評分。

霹靂舞最早起源於1960年代末期美國紐約市布朗克斯區(Bronx)發展起來的「嘻哈」(Hip Hop)文化。當時的年輕人舉辦舞會,由DJ播放唱片,有MC(microphone controller,或rapper)在音樂中插入唸唱,帶引參加者的情緒,後來演變成「饒舌」(rap)音樂。

有人將DJ、饒舌者、舞者(breakdancers),加上一直在紐約流行的塗鴉並列為嘻哈文化中的四大要素。

嘻哈文化當時美國年輕人,尤其是非裔和拉丁裔的,面對社區貧困和都市化的破敗,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次文化,由紐約發展到其他美國城市以至全球。

美國賓夕法尼亞偉德勒大學(Widener University)非裔美國人研究統籌理查德‧庫珀(Richard M. Cooper)認為,這種藝術形式為少數族裔青年提供了自我表達的方式,展現了他們的掙扎和更宏觀的社會問題。渴望擺脫困境的城市年輕一代,以這種創新方式尋求出路。

湯淺亞實
湯淺亞實
菲臘‧金
菲臘‧金

世界體育舞蹈聯合會(World Dance Sport Federation)秘書長謝爾蓋‧尼方托夫(Sergey Nifontov)認為,年輕人用霹靂舞打破任何語言、種族與社會的框架,正是霹靂舞稱為Breaking的原因。他又說,這種舞蹈風格深受多種運動和舞蹈影響,包括體操、武術,甚至詹姆斯布朗的複雜步法。

霹靂舞的基本動作有「搖滾步」(toprock,主要是站著舞步)、「排腿」(downrock,或稱footwork,以手支撐身體,雙腿擺動)、「大地板」(power moves,即用雙手支撐身體,在地上做轉體動作)和「定格」(freeze)。

在霹靂舞和街頭文化中,男女舞者分別稱為「霹靂男孩」(B-Boys)和「霹靂女孩」(B-Girls),而霹靂舞者的統稱是Breakers。當Breakers跳舞時,則稱為Breaking。

1990年代,首次國際性的霹靂舞大賽出現;2018年,世界體育舞蹈聯合會發展為世界性組織;同年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青年奧運會(Youth Olympic Games)成為比賽項目。

2020年12月7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正式宣布霹靂舞將成為本屆巴黎奧運會的比賽項目,是史上第一個奧運舞蹈項目。奧委會認為,霹靂舞已成為當今多元文化的代表,在世界各地掀起熱潮,也符合奧林匹克精神強調的團結與性別平等元素。

根據國際奧委會的新規定,從上屆東京奧運會開始,主辦城市可選擇加入新增的運動為比賽項目,希望能增加奧運的吸引力與話題性。奧運會的項目已從最初的9項增至32項。

不過也有人認為,奧運近年就像個別傳統運動項目一樣,面臨觀眾減少和老化的危機。以奧運轉播市場規模最大的美國為例,民調機構蓋洛普(Gallup)在本屆奧運前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35%受訪者表示會觀看「很多」電視的奧運節目,較2012年倫敦奧運的59%顯著減少;更有30%表示不會收看任合奧運轉播節目。此外,42%50歲以上受訪者表示會觀看奧運節目,50歲以下則只有30%。

國際奧委會為增加奧運的吸引力,上一屆東京奧運新增了滑板、衝浪和運動攀登等項目,今年則加入了霹靂舞。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