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關心世界2023年不可不識的九個關鍵詞

我們正面臨「聚合災害」;新冠肺炎製造了大量「零針兒童」;扶貧和救援組織現在更著重「由停機機到手上」。在2023年,大家可能會更頻密地遇上這些從疾病、氣候變化和經濟危機衍生的新創詞語。

非牟利獨立媒體NPR邀請了國際公共衛生及扶貧發展專家,為大家闡釋以下九個新興詞語的意義。

1.聚合災害(Polycrisis)

《Collins Dictionary》去年收錄新詞語「永續災害」(permacrisis),意思指一宗重大災難引發另一重大災難,像漣漪效應延續。今年該字典又加入「聚合災害」一詞,定義是幾項災害事件同時出現。

圖片來源: ft.com

英國劍橋大學風險研究中心的Danny Ralph教授說:「我們目睹饑荒、戰爭和疫症等危機自古以來就經常出現。現代的災害,不同之處在於衝擊更迅速和更廣泛。」世界經濟論壇今年1月11日發佈的報告指出,全球正面對組合式的風險,這些風險帶來的複合影響比每項風險的影響加起來還要嚴重。

Ralph說,2023年「聚合災害」的特點,就是不同災害相互關連的程度更高。過去20年社交媒體興起,以及中國在全球經濟的角色加重等因素,促使危機事件形成漩渦,牽連更多問題和地區。從正面角度看,這種牽連令世界各地的人更齊心應對各種問題。

2.貧窮

「Poverty」一詞,早在《聖經》就可以找到。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訂出爭取在2030年消除貧窮,惟現實中全球貧窮人口不減反增,相信大家會在2023年經常聽到「貧窮」這個詞語。

牛津大學貧窮與人類發展研究項目總監Sabina Alkire教授指出,繼新冠肺炎加劇貧窮後,糧食和燃料危機火上加油,滅貧工作的成效已見倒退。世界銀行去年曾公佈,新冠疫症令人失去工作和教育機會,將7,000萬人推進極端貧窮(每日生活開支不足2.15美元),為1990年以來最大增幅。Alkre教授解釋,教育機會減少對貧窮造成長遠影響。受疫情影響,大量孩子沒有再上學,學校的教師人手短缺,後果將會是更多人無法脫貧。一些國家正在積極回應這現象,印度的貧窮人口在2005至2021年間減少了4億多,是史無前例的進步。塞拉利昂在2013至2017年伊波拉病毒肆虐期間,是全世界貧窮率銳減速度最快的國家。

圖片來源:socialconnectedness.org

這兩個國家的滅貧成效歸功於衛生設施、煮食燃料和電力供應改善,另外政府亦著力改善國內的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制度。

3.旅客監察措施(Traveler surveillance)

要求機場入境旅客接受新冠病毒檢測,是監測新變種病毒出現的措施之一。 圖片來源:Seth Wenig/AP

新冠病毒引發的疫情持續三年,世界各地紛紛踏上復常之路,機場再次繁忙起來。有專家提倡實施「旅客監察」措施,以測試和收集數據,代替限制人民出入境。

移民政策研究院的研究員Lawrence Huang表示,出境前和入境時的病毒感染測試值得維持,因為測試有助監察變種病毒出現,而受監察的不單是旅客,美國、澳洲和歐洲多個國家都支持從抵境航機的污水抽取樣本化驗,藉以識別感染個案的數量和可能出現的病毒變種。Huang說:「若某地方發現有新的變種引發嚴重病症,便可即時實施嚴謹的出入境限制。但證據顯示以監測為本的措施,不能阻止病毒擴散,最多只是延遲進入社區。」

4.虛耗人命(Wasting)

圖片來源:unicef.org

根據世界糧食計劃的最新統計,全球饑餓人口在2022年一年內,由2.82億增至3.45億,阿富汗、埃塞俄比亞、索馬里、南蘇丹和也門等地都面臨糧食危機。這跟曠日持久的戰爭衝突、燃油和糧食價格上揚,以至氣候變化等相關。世界糧食計劃去年籌集了5億美元,以對抗兒童因嚴重營養不良而白白送命的問題(child wasting)。

國際人道救援組織International Rescue Committee 的營養研究及創新部主管Jeanette Bailey直指:「饑荒是人為的。那是經濟、政治和金融制度崩壞的結果。每天有5,000萬名5歲以下的兒童的生命遭虛耗。營養不良兒童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都較高;而患病兒童亦比一般兒童較易營養不良,形成惡性循環。」她指出,過去幾十年兒童營養不良的問題原本有相當的改善,但新冠病毒、衝突和供應鏈受阻等問題令情況變差。捐助機構的回應顯得猶豫,因為物資是否能夠抵達偏遠地區、社區裡的衛生人員有沒有充足培訓來處理營養不良的個案,都是問號。

5.零針兒童(Zero-dose children)

數據顯示,在2020年,全球有78% 兒童有接種白喉、破傷風和百日咳等例行疫苗,比率比20年前的59%大增。但有關統計把有一群從未接種疫苖的孩子「遺漏」了。據估計,「零針兒童」在新冠肺炎爆發初期為數1,300萬,而最新的數字為1,800萬。

圖片來源:ShotAtLife 及宣明會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全球健康及疫苗倡導計劃主管Lily Caprani說:「我們在過去30年取得的成績,都在過去三年化為烏有。」她認為「零針兒童」數字記錄的,不只是接種疫苗的狀況,還反映出一些兒童居住地區偏遠,或基於宗教或種族因素而無法獲取足夠清潔食水、醫療服務和營養,而這些社區往往是高度傳染疾病的重災區。

6.由停機坪到手上(Tarmac to arm)

救援組織在回應災害的緊急救援行動中,往往會發放災情圖片,以顯示需求殷切。美國人道救援組織CARE的思想領袖、知識管理和學習高級總監Emily Janoch表示:「自新冠病毒疫苗推出,我們衡量一項抗疫工作是否有成效,可能取決於在機場停機坪收到甚麼物資。可是由飛機卸下醫療物資、個人保護裝備和食物等到停機坪,並不代表任務達成目標。」

她提倡捐助者關注供應鏈末端的受助人是否得到物資關注物資的派發。「由停機坪到手上」一詞在這背景應運而生。

圖片來源:ReliefWeb.int

7.性別糧食鴻溝(Gender food gap)

婦女面對糧食短缺或營養不足的情況較男人嚴重。多項研究指出,很多婦女都遭受不平等的工作待遇,例如薪酬較男性低、工作機會較少,而且要兼顧照顧家務和家人,因此婦女的貧窮率也比男性高。

據推算,下一餐不保的婦女和女孩,比男人和男孩多出1.5億人,這數字比2018年的1,800萬激增。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婦女不獲視為一家之主,也不是正規工作者,令這鴻溝不斷擴大。

圖片來源:downtoearth.org.in

8. 扭轉乾旱(Aridification)

慣常出現乾旱的美國加州,於2023年初發生特大洪災,釀成最少19 人死亡和數千人面對停電問題。聯合國對抗沙漠化公約的首席科學研究員Barron Joseph Orr提出,那是水資源的供求失調,需要「扭乾乾旱」的警號。

「一個地方愈乾旱,種植農作物的成本就愈高。如果我們無法適應這種難以預測的極端天氣變化,糧食供應將成為重大問題,殃及眾多城市和農業區。以最極端的情況推算,全球人口的75%將會在2050年身處更乾旱的環境,特別是城市,更加需要採取氣候適應措施。」

9.氣候變化抗逆力(Climate impact resilience)

全球溫室氣體未見減排,更務實的對策是適應。Orr強調各國政府應改善土地管理,以緩減氣候變化帶來的衝擊。

他表示:「人類已用去地球上七成至七成半的土地,我們必須努力保持餘下三成在自然狀態。農業的作業方式需要改變,例如改種需要較少水的作物,我們也需要減少對化學品的依賴,將碳儲存在泥土中,滋養土壤和促進生物多樣化。每個人都可以由自己做起,例如選購本地出產的農產品,也是支持本地農夫適應氣候的一種方式。」

圖片來源:frontiersin.org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