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新聞脈搏】不收費、不買廣告、也不靠專家。維基百科如何成為人們共同參與的知識共享平台?

今天,人們遇上任何難題,往往是互聯網去找尋答案。而其中一個較多人瀏覽的資料網站,莫過於「維基百科」(Wikipedia)。

2001年1月15日正式開始運作至今,即將踏入20周年。網站現時已發展為最大型的知識共享平台之一,橫跨300多種語言,包含5,500萬篇各類文章。2020年12月互聯網分析公司「Alexa Internet」整理出最受觀迎的互聯網站排行榜,維基百科排行第13位,比「Reddit」、「Netflix」和「Instagram」的排名還要高。據統計,「維基百科」每月有超過200億的頁面瀏覽量。

一個非營利的網站,沒有股東、沒有廣告、也無須用家付款,至今都是靠小額捐款來維持營運,並成功吸引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志願參與撰寫條目,也得到更多人的認同。到底「維基百科」是如何一路走過來的?

「維基百科」於2001年由創業家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與哲學家勞倫斯‧桑格(Lawrence Sanger)共同創立,他們使用程式設計師沃德‧坎寧安(Ward Cunningham)1994年設計的維基(Wiki)團隊協作軟件,創建出開放式協同合作網站。

維基(Wiki),源自夏威夷語的「Wikiwiki」,本意是「快點快點」。Wiiki系統讓一群人能夠同時在網路上瀏覽及共同編輯同一份文件。

吉米‧威爾斯1966年出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父親是在雜貨店工作,而母親和祖母則負責管理一家小型私立學校。由於母親和祖母的影響,威爾斯從小就培養了愛看書的習慣。

在他3歲那年,他母親買了一套《世界百科全書》(World Book Encyclopedia)給他。在那個時代,一整套百科全書價錢不斐,很多家庭都要分期付款才買得起。威爾斯沒有辜負母親的一番心意,在成長的過程中,他愛上了這套百科全書。

當時,百科全書公司每年都會將一些「更新」貼紙寄給客戶,威爾斯在收到貼紙後,都會和母親一起更新他們的百科全書。威爾斯也發現了幾個問題。首先,每年的更新都非常麻煩,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此外,不管如何更新,百科全書中依然缺乏很多他想知道的資訊。而這正是啟發他創辦「維基百科」的主要動機之一。

吉米‧威爾斯

威爾斯在奥本大學(Auburn University)畢業後,在阿拉巴馬大學(University of Alabama)取得金融碩士學位,1994年到芝加哥一間期貨公司上班,當時正是網路開始普及的年代,一家名為「網景」(Netscape) 的軟體公司推出了同名的瀏覽器,讓一般人可以更方便的上網,威爾斯發覺「網景」次年在首次公開招股中取得非常好的成績,也決定要寫出自己的瀏覽器。

1996年,他與兩位朋友嘗試創業,創立了Bomis(Bitter Old Men in Suits的簡稱)公司,開發一個類似「雅虎」(Yahoo!)可供賣廣告的入門網站,內容包括體育、二手車買賣、點餐服務和芝加哥工商公司等。但是這個網站並沒有帶來穩定收入,促使威爾斯計畫成立心中嚮往的線上百科全書。

威爾斯在線上討論群組認識了哲學系博士生桑格,他與小兩歲的桑格碰面後,兩人一拍即合,也對於線上百科全書的計畫躍躍欲試。

2000年3月,威爾斯開發網上百科全書,命名為「Nupedia」,邀請桑格擔任總編輯,他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品質媲美專業百科全書」的網站,由專家撰寫各種條目,他們又訂立了一套嚴謹的審核程序,在條目網頁置入商業廣告營利,不過由於所有條目內容都需要經同行嚴格評審,每篇文章要花很多的時間才能完成並發佈,那些自願編寫的專家也失去興趣,經過一年以後,新百科總共才發表了幾十則條目。

「維基」程式設計師沃德‧坎寧安。

這時,威爾斯和桑格接觸到坎寧安開發的維基軟件,用户可以用它來修改網頁。透過集體創作,「維基百科」就這樣誕生了。威爾斯相信,只要夠多的人看過一篇文章,就一定能夠找出錯處,包括它有沒有抄襲成分。

「維基百科」網站(Wikipedia.com)於2001年初正式上線,到年末時,它已包含18種語言、2萬多個條目。之後網站在2004年增加到25萬個條目,2006年增加到100萬個條目。

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指出,「維基百科」在理論上可能沒有辦法消除人們對其權威性的質疑,但是它總體而言相當準確,在實踐上也已取得成功,現在已成為不少網路用戶的標準參考書。去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與維基百科合作,通過該網站提供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可靠信息。

此外,「維基百科」不買廣告,可以在各種意識形態和政治立場繼續保持中立。在2018年,「維基百科」得到總額8,500萬美元的捐款,而且主要都是小額捐款。這也證明,用戶們都看到它的價值,也認同威爾斯的作法。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生活智庫】肯尼亞人象衝突 竟靠蜜蜂化解

大象雖然是受到保育的物種,但在印度、斯里蘭卡或東南亞一些地區,卻不時發生人象衝突,引致人命和大象傷亡。在東非的肯尼亞也不例外,但保育大象組織為當地農民提供了一個特別的解決方案,就是利用非洲蜜蜂來嚇阻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