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日本東京的一位在職女士說,即使參加了多年的相親會,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她抱怨說:「我厭倦了參加這些活動,因為總遇不上合適的對象。」因此,她决定擴大潛在伴侶的範圍,在東京以外尋找對象。這位女士在網上填寫了一份個人資料,詳細介紹了自己的姓名、工作、愛好,甚至體重。
這個網站提供地方政府經營的稱為「婚活」(社會學者山田昌弘2007年提出,指為了結婚進行的活動)的婚介服務,專門針對在大城市的單身人士,為他們與農村地區的村居民配對。
首相菅義偉為應對日本社會人口老化、出生率偏低的問題,提出明年撥款20億日圓(1,900萬美元)投資「人工智慧配對」計畫,希望透過撮合愛侶,來減少子化危機,其中60%會用於人工智能配對。他說:「我們特別補貼地方政府,希望他們可以加強『AI配對』。」
目前,日本47個都道府縣至少一半有聯誼婚姻支援服務,已導入「婚活」這個AI系統。過去配對項目多只著重在收入、年齡,未來有了20億資金加持,人工智慧能協助用家就興趣、嗜好、價值觀等特徵進行配對。
有興趣找尋對象的人士需要回答和自己有關的100多條問題,AI會根據用家過去的交往給經驗和婚姻數據等,替他們尋找最契合的另一半。當改良後的應用程式推出後,用家更可以透過自己的手機和電腦就能填寫這些問題。
在日本本州北部的秋田縣,是結婚率最低的地區,縣政府長期以來一直營運「秋田婚姻支援中心」,為縣內單身人士提供「婚活」服務。該縣聲稱,自9年前推出這項服務以來,已經成功為超過1,350位居民找到對象。「婚活」最近更開始將居民介紹給居住在縣外的人,並對其前景表示樂觀。
秋田婚姻支援中心的齊藤留美子說:「通過使用『婚活』,我們希望更多的縣外人能和秋田人結婚及在這裏生活。」
除了提供網上配對服務外,日本各地的市政當局還會舉行派對,幫助單身人士社交。例如他們會在農村地區組織旅行團,鼓勵都市人結婚和移居到農村去。這些團體旅遊活動,一半的參與者是當地人,另一半來自城市。
日本出生率低,被視為與晚婚或不婚的現象相關。在1970年代,日本每年有超過100萬對新人結婚,到2019年,只有不足60萬。去年,日本新生兒人數下降了5.8%,僅有865,000人出生,創歷史新低,可謂達到危機程度。
不過,有研究人員指出,日本年輕人不婚不生,並不是因為未遇到合適的結婚對象。
慶應大學經濟學者津谷典子(Noriko Tsuya)2017年發表的的一項研究指出,日本年輕男性工作不穩定,讓他們拿不到組織婚姻家庭的入場券。1960年代,24-29歲的日本男性就業率達到97%,但到2010年,則只有86%。
近年,更興起不穩定、低薪、短期的「非常態工作」趨勢。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日本校區的政治學學者傑夫.金斯頓(Jeff Kingston)表示,適婚年齡者如果從事常態工作,有56%的會結婚;相比之下,非常態工作者只有30%的人士結婚。
即使有工作的人,職場文化導致的工作壓力也大。長期觀察日本社會的記者亞倫納‧塞繆斯(Alana Semuels)指出,不能在老闆離開前下班、和家人朋友抱怨太累也得不到諒解,這些讓日本上班族生活壓力大大增加,無形中減低他們對婚姻及組織家庭的意欲。天普大學文化人類學者堀口佐知子認為,政府可採用更有效方法去提高出生率,例如協助低收入的年輕人。
日本社會對女性育兒的標準亦很嚴苛,津谷典子在研究中寫道:「不但要照顧孩子的每日需求,還要確保他們在競爭的教育下成功,這幾乎都是母親的責任。」
看來,要鼓勵日本年輕人結婚、增加新生兒,要解決更深層次的經濟和文化影響,例如改善職場環境與性別平等,才是治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