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現年59歲 、在旅遊社任職的高橋佳江摔断了右手手腕。她去了醫院求診,及後接受X光片檢查,顯示她所接受的治療未能令骨折的部位完全癒合。
高橋於是轉而另一位治療師光橋(Mitsuhashi)。光橋使用柔道療法來為她拉伸關節,適當地將骨折的部分重新接合。
這一天,高橋女士到三井診所複診,繼續接受治療,治療師將她的手腕浸入一盆熱水中,以熱能配合超聲波治療,據說這樣能加速傷口癒合。
高橋女士說:「我這裏舒服得多了。我覺得柔道治療師更有耐心。他們均受過良好教育,解釋清楚,令你理解自己的病況。」
日本柔道以其摔撻和快速抓握的動作而聞名,但在日本,這種運動還有一種不太為人所知但非常流行的應用:「柔道療法」。
柔道自19世紀80年代開始創立以來,已經發展為兩個領域。一是用於競技比賽的「殺法」(sappo),即大家在運動會柔道比賽常見的技法,另一門則是「活法」(kappo),逐漸發展成為「柔道療法」。
柔道主要是懂得運用人體的關節、四肢和肌肉的移動,以摔倒對手。但柔道的「活法」,則是治療師運用這些技巧加快身體的自然癒合機制,治療一些無需手術或住院治療的傷患。對於經常受傷的年輕運動員和有長期痛症的長者尤其有效。
在日本,以柔道「活法」治療師為主的人稱之柔道整復師。日本柔道整復師協會(Japan Judo Therapist Association)幹事三井俊二(Hiroyuki Mitsuhashi)說:「我們不會像整形外科那樣為病人做手術,而是用手來施行治療。簡以言之,我們是骨折、脱臼、瘀傷和扭傷的專家。」
厚生勞動省定義他們為整骨醫師或接骨醫師。不少大學也開設了柔道整復科系。現時有超過73,000名持有執照的柔道整復師在日本各地50,000多家診所執業。他們在成為合格的臨床治療師之前,都需要接受一些柔道訓練。
除了治療傷患,柔道整復師還為日本的老齡人口提供運動,協助他們維持身體健康,尤其加強他們的抗跌能力。
在東京一間社區中心內,柔道整復師齋藤貴志在一間鋪上榻榻米蓆子的房間內,指導五名年長學員進行一些低強度運動。這套練習原是被稱為現代柔道之父的嘉納治五郎所設計,齋藤加以改良,動作較緩慢,並配合呼吸節奏,類似中國的太極。
他說:「這套運動能有效地練習整個身體,能促進新陳代謝,稳定了精神狀態。」他又說:「與其他運動不同,我們用的是鍛鍊身體和心靈的哲學。」
學員之一、退休藥劑師生悅住康江 15年來一直都有參與齋藤的課。他認為,這項以柔道為基礎的運動減輕了他的慢性痛症。他又說:「我覺得這和其他運動不一樣。我感覺關節越來越靈活了。」
在關西的和歌山,柔道導師腹巻宏一在他的道場教授當地的長者柔道,教他們「護身倒法」。他說,柔道的練習有助助改善人的平衡感,有助防止很多老年人摔倒。
他說:「如果你練習如何跌倒,到頭來你就不會跌倒了,因為你的平衡力提高了。學員在墊子上練習滾動和其他動作,會令半規管(semicircular canals,是脊椎動物內耳的一個部分,有維持人體的平衡的功能)產生反應,同時也刺激他們的小腦。」
柔道源於日本柔術,十九世紀時, 嘉納治五郎採各家之長,捨棄柔術中一些過度具有殺傷力的技法,注重摔法、關節技等。嘉納治五郎在東京成立了講道館,成為訓練中心。1885年,他率領講道館一眾弟子參加警視廳的武術大賽,一戰成名,令柔道正式成為警視廳的訓練項目,為柔道的發展奠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