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新聞脈搏】本地香港研究發現,精神病患者在確診後即時接受治療,自殺風險減半

 

香港一項為期超過12年,跟進超過1000名香港精神病患者的研究顯示,在患者確診後首兩年進行治療可以將他們的自殺率降低一半。計劃讓患者確診後即時接受心理健康專家診治,治療僅兩星期便可將患者自殺率減半,但有關數字仍比國際平均水平高出兩倍多。

在2001年開始,在公立醫院被診斷出現幻覺或妄想等症狀的病人,被安排在兩週內接受精神科醫生治療,每名病人還有一名個案經理專門跟進治療,幫助他們應付日常生活的挑戰。這些病人的自殺率比香港其他精神病患者的自殺率低逾五成;然而,香港精神病人自殺率仍然高於國際平均水平超過兩倍。

這項研究是香港首個此類研究,顯示政府需要加強患者治療,雖然香港精神病醫生和相關專業人員嚴重短缺。

精神病患者在發病首三年最有可能自殺

研究人員說,精神病人的死亡大多數由病人缺乏應對疾病的技巧而引起。

香港大學精神病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喆燁醫生表示:「儘管確認早期干預方法有效,但我認為我們也應該考慮改善和加強現有服務的方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標準,全港大約欠缺400名精神科醫生。每個個案經理照顧高達80名患者,而在一些國家,個案經理和病人比例僅為1比10至20。

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或其他精神病患者的終身自殺風險為4%至6%,是其他群體的12倍。

陳喆燁醫生表示:「香港於2001年推出的早期干預研究,為15至25歲患者精神病患者提供早期治療。」澳洲是全球首個實施這類計劃的地方。

當患者在確診後首兩年接受相對較強度的治療,他們隨後幾年的情況也變得更加穩定,相對要投入的醫治關注度較低。研究計劃跟進1234名15至65歲的病人,研究期間的12年間,共有77人死亡,其中73人自殺。沒有獲得早期治療的組別之標準死亡率為44.66,而獲得早期治療的組別之比例僅為28.01。國際平均比率為43.47,中位數比率為12.86。

陳喆燁醫生分析道:「香港的情況不算差,因為我們的數字低於國際平均比率,但仍高於中位數,這意味著我們有改進的空間。」

這研究同時也確定精神病人自殺的主因是不依從藥物治療指引、抑鬱症、早期復發和留院等等。

陳喆燁醫生續道:「精神病患者在首三年自殺的比例相對高,因為一個人第一次發現自己患上精神病時,往往不知所措,他們會感到沮喪和無助,這可能包括幻聽和幻覺。這正是為什麼個案經理的角色如此重要,他們可以幫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並教他們如何應對。」

另一項研究發現,陰鬱的天氣有可能觸發精神健康狀況不佳的患者,包括腦化症患者、躁鬱症患者和抑鬱症患者自殺。根據香港理工大學的報告顯示,嚴重空氣污染的日子,精神病患者死亡率是16.4%至26.5%。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生活智庫】肯尼亞人象衝突 竟靠蜜蜂化解

大象雖然是受到保育的物種,但在印度、斯里蘭卡或東南亞一些地區,卻不時發生人象衝突,引致人命和大象傷亡。在東非的肯尼亞也不例外,但保育大象組織為當地農民提供了一個特別的解決方案,就是利用非洲蜜蜂來嚇阻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