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雲闊天清
圖: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
「助人為快樂之本」丶「施比受更為有福」等諺語已是老生常談,但為甚麼助人是快樂的呢?兩者的關係難以一時間說個明白。臨床心理學家羅澤全先生(Eddie)以著名心理學家Carol D. Ryff的研究為基礎,分析構成幸福感的六個必要條件,並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原來做義務工作,有助發展這六大元素。
Ryff 認為幸福在於能夠實現個人潛能,而個人的心理幸福感由六個要素組成:獨立自主丶良好關係丶生活目標丶自我接納丶個人成長和環境控制。Eddie解釋為何做義工可提升人的心理幸福感:
一)培養獨立自主性
「人一定要發揮自己的潛質,有機會做擅長的事,才會感到幸福。要是很多事情都不能夠自己決定,便不會有幸福感。」Eddie分析:「做義工是自願的,選擇當義工本身能夠實現人的獨立自主性。」義工要按個人的能力及喜好,自行決定參與哪一類型的服務:是上門探訪還是策劃活動?是服務精神康復者還是老人?由此反思、調整自己的服務方式。
林嘉勵小姐(Carrie)在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工作,帶領義工團隊多年,見證不少義工的成長。她補充:「我們會陪同新加入的義工探訪一至兩次,往後他們就要獨自上門探訪了。」也就是說,義工要自行決定與服務對象的傾談話題和溝通方式。「有些服務對象會要求義工修理水喉丶燈具,義工從中判斷應否拒絕某些要求,可學習獨立自主。」
二)建立良好關係
「人的心理結構,本來就很需要與他人建立關係。」Eddie分析:「義工要接觸很多人,包括服務對象、服務機構的同事和其他義工,有許多機會體驗與人建立關係的幸福感。」
Eddie建議我們關心他人時,放下自己的成見,嘗試代入對方處境,往往會發現對方看事物的角度與自己不同。有些人可能會不認同我們關心別人的方式,所以要觀察他人做事丶諮詢他人的意見,求同存異,才可與人合作。
有時做義工也有助改善自己與家人的關係,如Carrie所言:「有位義工替一個小弟弟補習,發現自己對小弟弟,比起對親弟弟更有耐心。也有位義工與父親關係一般,與服務對象的關係反而更加密切。這些經歷令他們反思自己與家人的關係,學會更加珍惜身邊的人。」
三)訂立生活目標
現在不少青年人感到迷惘無力,難以找到人生的方向。一個人的生活目標是如何決定的?做義工又如何有助他們訂立人生目標?Eddie主張:「有生活目標,就是知道自己正在走甚麼方向,訂立長遠的計劃,例如修讀哪些科目,選擇甚麼工作。生活目標由主觀和客觀因素決定:主觀因素包括個人的個性丶自省能力和計劃能力。我們要了解自己的性格,才可清楚自己的方向。選擇有可能是錯的,有了自省能力,便可重新計劃自己的路向。知道方向後,我們就要計劃行動的步驟,以達到目標。」
認識自己是訂立目標的前提。他指出做義工可以接觸很多人,從而認識自己。服務對象和同事會給我們一些反饋,促使我們反思、調整自己與他人的溝通方式。
「至於客觀因素,人的生活目標會受到他人影響,例如長輩和朋友可影響我們工作的選擇。義工參與各式各樣的活動,見識豐富了,有助決定人生要扮演甚麼角色。」
Eddie形容做義工是「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幸福上」。人生要有目標才快樂,反之就會經常感到空虛,難以找到生活的意義。努力建立他人的福祉,他認為是很正面的,助人或受助者雙方也可得益。
Carrie想起有些義工因為參與服務而改變生活目標:「一位本身當老師的,成為義工大約半年後,認為社會服務助人的方式比教學更直接,便決定轉行,現正準備當社工。」Carrie以往十年的服務歷程裏,有五位義工在反思後改變工作目標,成為了她的同事。
四)提高自我接納程度
驟眼看來,當義工與接納自己之間的關係並不明顯。「幸福的人都會明白自己並不是十全十美的。」Eddie解釋:「如果你的性格不適合做某類型的工作,例如不擅長在活動中帶動氣氛,就要接受自己能力的限制。」他繼續說:「有時義工未必能夠幫到服務對象,部分受助者有很多困難需要解決,問題可能已堆積了十多年之久,難以憑一個義工之力處理得了。這促使服務者的內心掙扎:『我應否堅持下去,直到幫到對方為止呢?』」
Eddie舉例:「有些義工很勇敢,協助一些癌症病人,卻因為過於投入,令自己情感上難以自拔,結果造成創傷。這種經歷令義工學會不去強迫自己一定要幫到人,並由此認清丶接納自己能力的界限。」
五)促進個人成長
「成長並不只是年齡的增長。」Eddie說:「成長就是跨越自己的comfort zone (舒適區),擴闊生活的圈子。做義工,就是跳出自己的框框,除了可以豐富生活體驗、擴展社交網絡之餘,更可學會關心身邊的人。這種成長令你懂得為他人的利益著想,而非個人主義的丶只為自己利益打算的成長。」
義工也可以在服務過程中提升生活智慧,如學習調整自己的情緒。Carrie說:「我們有些義工是服務中風病人的,協助病人練習說話發音。有長者情況反覆,整天都躺在床上,有位年輕義工每次探訪他後,情緒都很不穩定,有時更需要其他義工開解。那位長者還當他是家人一般,但服務總有停止的時候,分離需要時間適應。」
六)鍛鍊環境控制的能力
不少情緒病患者經常受到負面經歷的纏擾,無法抽離。Eddie指出,投入義工服務能夠調節負面記憶的影響,並藉處理難題提升駕馭環境的能力。他解釋:「帶留在家中胡思亂想的患者上街去,一起做義工,對方便有所寄託,專注在別的事情上。」
學習新事物的歷程,也有助平衡負面的經歷,「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是幸福的。做義工可以學習許多有意思的技能,例如你學習籌備活動、與人聊天,將來可以將經驗應用在生活上。」
那麼,甚麼人才適合當義工?Eddie回答:「當義工最重要的,是擁有一顆關心他人的心,這份心意比他的客觀條件(如出身和工作能力等)重要。不是因為客觀條件比對方好,所以才做義工幫助人,而是因為懂得怎樣去關懷別人。有些來自破碎家庭的義工分享其心路歷程,藉此鼓勵他人,比普通人的勉勵有力得多。」
或許有人會批評,部分義工投入服務,不過是為了自我感覺良好而已,他們的服務似乎變質了。Eddie表示:「當義工的大多出於同理心去服務他人,能夠將他人的幸福容納在自己的幸福之內,是胸襟廣闊的表現,不算是自私。過份犧牲自己反而不好,最理想的就是大家也得益。」
個人的幸福自然是美好的,如果能與他人的快樂相生相融,便更加圓融完滿了。義務工作中,義工的快樂與服務對象的快樂,兩相烘托,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