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活智庫】美國研究證實 以專注目光凝視目標可提升運動表現

心理學專家從研究中發現,運動員以高度專注、堅定的目光凝視目標,會有更佳表現。

麥菲(John McPhee)於90年代寫過一本關於美國前NBA籃球運動員比爾‧巴特利(Bill Bradley,香港譯名)的書,提到巴特利的最大強項,不是體力或敏捷身手,而是冷靜而堅定的目光──巴特利的眼睛在球賽中總是望著全局。

美國印第安納州聖母大學心理學系的研究員羅比遜(Matthew Robison)對此說法大感興趣,遂研究眼球活動與運動表現之間的關係。項目獲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和軍部研究所資助。

羅比遜的假定是:我們以堅定目光凝視的時候,涉及專注力的控制,這令我們做運動或其他需要精神集中的活動有更好的表現,例如閱讀複雜的文本、解答問題、記憶,以至同時處理多項工作。為了驗證這個假定,他招募了400人參與實驗,參加者要在兩小時內在實驗室裡完成多項任務,期間研究人員記錄他們凝視和瞳孔放大等眼球活動的狀況。實驗結果顯示,所有在執行指定任務前專注凝視的人完成任務的速度較快,準確度也較高。

羅比遜說,該項發現有賴實驗室精準的儀器讓研究人員得以追蹤參加者的眼球活動和瞳孔放大狀態。儀器每毫秒(千分之一秒)拍攝眼睛活動一次。他表示:「參加者在實驗期間即使未見臉部表情流露心理狀況變化,但每一次眼球的微細活動都意味著他們受到剌激;瞳孔放大則反映參加者正在努力解決複雜的運算問題。」

令羅比遜最感興趣的,並不是眼球怎樣活動,而是「眼球為甚麼在某些時刻保持眼球不動」。這驅使他鑽研凝視的作用。

他說:「運動心理學家建議打高爾夫球的人,在擊球前將視線集中在球的一點,停留一至兩秒。按同一道理,打籃球的人先凝視籃球架幾秒才射籃,入球比率會較高。由此可以推論,凝視和較佳的運動表現有關,不過科學家至今未能完全掌握和解釋箇中的原理。」

運動心理學家Joan Vickers博士於1987年提出「靜眼」(quiet eye)現象,他以精英和普通高爾夫球運動員為研究對象,發現前者的共通特質是高度專注凝視高爾夫球。他其後對籃球運動員作同類實驗,結果顯示,精英籃球運動員凝視目標的時間平均為972毫秒,遠超於普通籃球運動員的357毫秒。

羅比遜表示,「靜眼」的精髓不只是眼球在凝視的一刻沒有活動,還在於聚焦於一點的目光,能夠讓運動員排除周遭的干擾,避免分心,維持警覺性,並且給予大腦更充分時間準備「出擊」,以及敏捷地按實際調節。

實驗結果亦引發羅比遜去探究另一個問題:「可不可以透過訓練人類堅定凝視,提升執行任務的表現?」他為此開展了為期三年的研究項目,嘗試找出答案,以及考證「靜眼」能夠發揮怎樣的威力。他相信,願意學習凝視的人能夠透過訓練提升維持和控制專注力的能力,從而改善表現。

資助該項研究的海軍研究室項目主任Natalie Steinhauser表示,期待羅比遜的研究有助海軍了解「專注力運用對作戰表現的影響」,以及找出更快速和創新的方法來訓練軍人,提升作戰能力。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生活智庫】全球首份AI生成報紙誕生 利弊有待驗證

今年3月18日,意大利報章《頁報》(Il Foglio)新增了四頁特刊,刊載約二十篇報道和三篇社論,涵蓋當日大事、文化、辯論觀點及外交政經議題。然而所有文章均沒有署名,但註明:「本文內容由以人工智能(AI)生成。」

米高和麥仕由2021年芝加哥馬拉松開始,在四年間完成世界六大馬。

【生命啟廸】腦癱男生遇上有緣人 完成世界六大馬拉松

天生大腦麻痺而肢體無法活動的米高.施賢(Michael Sayih)是本屆東京馬拉松的全馬賽項參加者,以4小時19分衝過終點。能夠完成這個壯舉,全靠義工麥仕.勳京(Max Fink)推著他跑。兩人成為了首個完成世界六大馬拉松大滿貫的手推車跑步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