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活智庫】南韓獨特社會文化因素 導致「吃播」節目大行其道

在影片分享網站YouTube和TikTok,近年流行「吃播」(Mukbang)影片:主播面前堆滿漢堡包、炸魚、薯片,他在鏡頭前大快朵頤,一邊吃一邊講有趣故事,還聽到吃東西的聲音。

「吃播」來自韓語Mukbang,結合了韓語的「吃」(muk-da或meokda)和「播送」(bang- song)兩詞,意思不難理解:直播主播在節目中吃喝。「吃播」起源於2010年南韓網站AfreecaTV,在這個網站上主播和觀看者可以互動。

主播並不是根據播放次數、廣告獲得酬勞,也沒有工資,而是靠觀眾打賞「明星氣球」來賺錢。「明星氣球」是虛擬貨幣,可以換成現金。「吃播」迅速成為利潤豐厚的行業,主播每個月薪酬可高達1萬美元,這還不包括贊助收入,引致更多人湧入這個行業。單在TikTok,至今年8月中,估計有超過400萬條「吃播」影片。

美籍亞洲文化評論人傑夫‧楊(Jeff Yang)說,食物在韓國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就像愛斯基摩人有上千個形容雪的詞彙一樣,韓國人也有成千上萬個與食物有關的詞彙。」這股熱潮還有一些其他緣由。他說:「一些南韓人長期單獨生活,他們想尋找某種社交渠道。」

美國營養與飲食學會(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簡稱AND)發言人克莉斯‧德羅查(Grace A. Derocha)說,可能因為觀眾在觀看「吃播」時,會感覺到某種社交聯繫,就好像他們坐在「吃播」主持人對面一樣。

南韓統計局稱,2017年國內大約有560萬人獨居,反映大家一起用餐的機會減少。2018年的另一項研究調查了韓國1,000名成人,顯示獨居的人中,有46%總是感覺孤單,44%有時感覺孤單,接近90%在某一時刻會感覺孤單。

「吃播」並不僅在南韓流行,更傳到美國,美國的主播也開始製作「吃播」。琪安娜(Kieanna)是美國新興的「吃播」主播,自去年10月開始上載影片,至今年8月已有140萬追隨者。她說:「觀眾最愛聽我吃東西時的『㗩、㗩』聲。」

琪安娜八年前開始觀看「吃播」影片,現在每星期上載三至五段影片,內容主要是光顧連鎖餐廳,也有在家中煮食和進食的片段。有時她會嚐試特別的食品,如糖果薄餅或糖果熱狗,進食時發出「咔吱」的聲音,為觀眾帶來驚喜。

「吃播」主播琪安娜
「吃播」主播琪安娜

2020年在《健康信息學期刊》(Health Informatics Journal)發表的一篇論文分析了5,000多條「吃播」影片,發現大部分內容並非健康的飲食習慣,例如在短時間內吃下大量食物、食物過於辛辣,或進食令人感覺不適的食物。研究亦發現經常觀看「吃播」影片的觀眾,更有可能有不健康的飲食習慣。

德羅查說:「我的初步反應是,他們一次過吃得太多了,而且這些食物也不是富有營養或健康的。」她更擔心,那些誇張的影片會鼓勵觀眾飲食過量或不食用有益食物。

以「吃播」發源地南韓為例,南韓疾病管理廳去年10月的國民健康調查顯示,成人肥胖率達32.5%,平均每三人中就有一人超重肥胖,男性肥胖率高達40.2%,大幅高於女性的22.1%。

不過德羅查說,有些「吃播」可能會產生正面影響,例如鼓勵其他人嚐試營養食譜。

今年6月14日,菲律賓一位在Facebook有46萬追隨者的博客Dongz Apatan(原名Manoy Apatan)因心臟病和出血性中風(Hemorrhagic Stroke)昏迷致死。他死前一日上載了一段影片,在片中煮了炸雞和白飯。
今年6月14日,菲律賓一位在Facebook有46萬追隨者的博客Dongz Apatan(原名Manoy Apatan)因心臟病和出血性中風(Hemorrhagic Stroke)昏迷致死。他死前一日上載了一段影片,在片中煮了炸雞和白飯。

露絲瑪莉‧代海莎(Rosemarie Dehesa)是「吃播」影片創作人,在TikTok擁有超過50萬粉絲。自2022年以來,她發布自己烹飪、飲食和鍛煉的影片與其他人建立聯繫。她說,最重要的是確保飲良均衡、食物營養豐富,以及有「有趣的食物」來滿足胃口。

紐約註冊營養師,亞歷克斯‧德埃利亞(Alex D’Elia)是研究飲良如何影響心理健康的專家。他說:「我認為一切都是觀眾自己的責任,大家應知道觸發因素是什麼,並了解這種事情是否會變得強迫性。這是警告訊號:我們需要退避。」

德埃利亞建議練習正念,不僅觀看影片時要注意有甚麼感受,吃飯時也應如此,嘗試觀察各類食物對個人心理健康的影響。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