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活智庫】京都人為保存傳統文化 推出措施以減少遊客

新冠肺炎過去後,日本的旅遊業漸漸復甦,去年訪日人數達2,200萬,當中不少選擇到訪京都。不過,京都人對觀光業興旺未見受落,相反不惜推出「趕客」措施,期望減少遊客數目,以降低文化受損的風險。

租借日本傳統和服在景點拍照,是不少觀光客的「指定動作」。(圖片:Matthew Bell/The World)
租借日本傳統和服在景點拍照,是不少觀光客的「指定動作」。(圖片:Matthew Bell/The World)

由墨西哥遠道到京都旅遊的Seima Sim 接受訪問時說:「京都每一個角落都擁有其文化和歷史,這是最吸引我之處。」他的女兒最雀躍的活動是穿上和服,在街頭拍照。

擁有1,200多年歷史的京都坐擁豐富的自然美景,數百座佛寺、神社和街道仍保留著傳統古樸的木建築,各地遊客慕名而至,為的就是體驗日本的文化精髓。京都亦以適合散步而聞名。旅居名古屋、專門研究日本神社和宗教的人類學家Kaitlyn Ugoretz說,日本傳媒近期在談論「外國人的滋擾」和「過度的觀光業」,京都居民認為旅客為當地社會帶來了一些問題,包括一些觀光客的魯莽行為令京都居民感到不安。日本某電視台今年初曾報道,有大群旅客蜂擁前往伏見稻荷大社,越過安全圍欄,罔顧勸止橫過路軌的警號,幸好有人及時按動緊急掣,通知火車車長煞停列車。

專門研究神社及日本宗教的人類學家Kaitlyn Ugoretz。(圖片:Matthew Bell/The World)
專門研究神社及日本宗教的人類學家Kaitlyn Ugoretz。(圖片:Matthew Bell/The World)

本身是神社導賞員的Ugoretz 曾經目睹外地旅客塗污和破壞神社設施,觸發旅客與居民之間的衝突。最近有一團觀光客在神社敲鐘,製造的聲響太大,引起附近的居民反感。她表示:「神社的鐘不是在傍晚敲的,遊客若要在傍晚敲,最好輕聲一點,避免滋擾民居。」

為確保導賞活動不會引起不快事件,Ugoretz在她的導賞團加插了觀光禮儀講解環節,鼓勵參加者尊重當地文化,例如進入八坂神社時怎樣用泉水才不失禮。她說:「用勺盛水,緩緩倒出水,先洗左手。留下少許水,以清理水勺的柄,好讓下一位接上潔淨的水勺,最後將水勺放回原位,開始祈福。」不過,在網上有不少「旅遊建議 」將泉水說成有美容作用,教人用來洗臉。

有京都居民說遊人太多和他們罔顧習俗和規矩的行為,構成滋擾。(圖片:Matthew Bell/The World)
有京都居民說遊人太多和他們罔顧習俗和規矩的行為,構成滋擾。(圖片:Matthew Bell/The World)

在一些觀光區可以看到 「不准拍照」的指示牌,以減少遊人擠塞道路。在神社和寺廟的大殿內,大多數是日本人,外國旅客只有寥落幾人。他們擲錢幣,然後拍掌祈願。Ugoretz說,在神社祈願,應是默不作聲的。

京都妙心寺的住持川上(Takafumi Kawakami)是家族在佛寺服務的第五代。他說:「我們這寺院,對於那些熱愛selfies的旅客並不吸引。我明白旅遊業對日本經濟的重要性,但只講求量的大眾化旅遊業在危害京都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本。京都就像一間走低調路線的秘密會所,你若是不懂規則,會所不會歡迎你。」

川上法師在寺院開辦禪修班,歡迎旅客參加。他亦接待海外學者研習佛學教學及組織海外遊學團。他相信,對京都的認識愈深入,觀光的收穫愈多。他表示:「以傳統日本茶道為例,很多旅客以為那是單向的款待,其實是雙向的禮儀,七成是主家奉茶,三成是客人的享受和反饋。客人要認識茶道的一些規則,才能夠令品茶活動更圓滿。」

不少像川上一樣在京都土生土長的人都期望,京都旅遊業在量和質之間取得更好平衡,達致當地人和觀光客雙贏的局面。

今年初,京都連同多個日本城市加徵酒店稅,奢華酒店的稅額增加十倍。在藝伎文化勝地祇園區,曾經有外地旅客為拍攝藝伎而造成滋擾,令當局採取行動,在區內劃出遊客止步的禁區。

京都由2019年起在某些觀光區的街道劃出遊客禁區,以保居民安寧。街上豎立的中英日文「不准進入」標示牌,違者最高罰款1萬日圓。(圖片:Matthew Bell/The World)
京都由2019年起在某些觀光區的街道劃出遊客禁區,以保居民安寧。街上豎立的中英日文「不准進入」標示牌,違者最高罰款1萬日圓。(圖片:Matthew Bell/The World)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