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ize Consent Preferences

We use cookies to help you navigate efficiently and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s. You will find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all cookies under each consent category below.

The cookies that are categorized as "Necessary" are stored on your browser as they are essential for enabling the basic functionalities of the site. ... 

Always Active

Necessary cook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adjusting your consent preferences.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data.

No cookies to display.

Functional cookies help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alities lik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llecting feedback, and other third-party feature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nalytical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how visitors interact with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help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etric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bounce rate, traffic source, etc.

No cookies to display.

Performance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ebsite which helps in delivering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dvertisement cookies are used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customiz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pages you visited previousl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 campaigns.

No cookies to display.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我們的街舞:讓人相遇、連繫、投入在一起的時光

從一個舞者的視野尋找香港藝術風物誌,在不同的角落、不同的時間,將會得到不同的記錄。街舞,大家想像會在何時何地遇上?

從屯門一些較少遊人的地方、到熙來攘往的元朗銀座,不少來自區內外年輕人都有這樣的經歷:一起練舞、battle〔編按:較量〕、吹水、食飯…

由很久以前文化中心外的空地,到近年的奧運站,PolyU VA〔理工大學邵逸夫樓〕,海濱公園,你也可能見過跳舞的身影。我們總是在社區中不斷找尋能容納街舞的公共空間。公共空間對街舞文化是重要的元素—— 在街上,有同區的街坊觀眾、有來自不同社區的人,有人,就有交流,就能吸引到同好,建立關係。在法國、美國、日本及台灣等街舞文化走得較前的地方,在公共空間跳舞十分常見,亦受到公眾及政府的支持。因為疫症及其他原因,現時很多舞者都轉為租用室內的studio〔練習室〕跳舞,但亦意味著與社區的聯繫,與其他舞者的交流減少了。我們喜歡在街上跳舞,是因為街舞很需要交流,這是我們的動力之一。

街舞强調交流及互相支持,我們會很自然地聚在一起,互相觀察、較量,同時分享心得。街舞者交流的方式不只是一起對鏡練習,我們也會互相跳舞給對方看:舞者會圍成一圈,有舞者在圈中跳舞,其他人在旁邊一起觀看、鼓勵、同時律動,這叫作Cypher。而battle,則是互相較量的形式。

在Cypher時,我可以選擇看著圈內的舞者跳舞,有感覺時,也可以隨時進圈裡面跳舞。(圖片由作者提供)

在cypher、battle,或平常練舞時,我們會有很多身體動作去表達與人交流的感受。「Hey/yo/又見到你!/好耐冇見!!」然後擊掌、碰拳,並擁抱,這是我們對圈中朋友的打招呼方式,也是表示相見的喜悅。和battle對手擊掌、碰拳和擁抱,則是表達尊重或欣賞。見到舞者做出厲害的動作,或跟音樂很契合的舞動時,我們會大聲叫喊,然後伸出手用力揮動,訴說激動的心情。有一次,我在battle出戰前,背上被朋友大力拍了一下,身體肌肉瞬間收緊並放鬆,進入狀態;拍打背脊,這是我們傳達力量,表示鼓勵的方式。不會吝嗇表達的機會!這是我們文化中的態度。

參與Krump session 時,同伴以大聲叫喊和直接的身體語言給予肯定、支持和鼓勵。(圖片由作者提供)

團結(unity)、愛(love)、和平(peace)和樂趣(having fun)是Hip Hop文化的精神,而街舞與此文化緊密聯繫,自然也體現了這些精神面貌。不只是在跳舞時,在日常生活中也實踐出來。同伴裡面總會有人覺得自己舞技不如人或停滯不前,但我們總會互相鼓勵。我們有競爭,但會建立在互相支持的前題下。除了跳舞,也在生活上互相關心。當大家關係變得緊密,並有共同目標時,可能就會萌生組成一隊crew〔團隊〕 的念頭,當付諸行動後,就產生了一個聚落。這個 crew 內,並無人擔任傳統舞團常見的教練。成員一起練習、創作、比賽、表演,一起經歷生活中的大小事。有人遭遇家庭經濟困難、家人欠債、生病入院… 其他人總張開雙耳和雙手。

又例如源自2000年代早期洛杉磯的 Krump(有譯作「狂派舞」),參與的舞者除了自成群落之外,更有人以「家庭」的概念組成Fam,也就是 family,家庭的意思。這個 Fam 裏面有「Big Homie」,即Fam的領導者。Big Homie可帶新成員加入,為他們起名字。未正式加入前,通常要經過一段鍛鍊時期,及一個稱為cage的考驗,新人會與舊成員battle。但battle重點不在輸贏,倒是要看互相是否理念一致,互相認同。也順便介紹一下,Krump 的特色是激烈且誇張的動作,重在自由表達及宣洩情感。透過一起跳舞的krump session或battle,舞者們不但切磋舞技,也藉此用身體動作表達情緒,分享生活裡難以用說話來形容的感受。

本地的krump 新手賽Battle “STARTER OF KRUMP” 大合照 (圖片由Rush提供)

說起Battle,是街舞文化的重要部分,與街舞的歷史有關。街舞的起源可追溯至美國上世紀60年代末期。在紐約的布朗斯 (Bronx),來自草根的貧窮黑人青少年,以Breaking (街舞的一種,多譯為霹靂舞) 舞蹈表達自我,同時以Battle,即舞蹈對決,取代幫派之間的毆鬥,其深意在於團結與和平,把暴力、破壞及互相傷害轉化為超越自我、創造、互相支持及欣賞。跳Breaking的舞者稱為b-boy/b-girl,他們高難度和具爆炸性力量的舞蹈動作,讓人另眼相看。時間來到現在,Breaking更被國際奧委會列入2024年巴黎奧運最新比賽項目之一,逐漸受世人注目。

除Breaking外,經多年發展、借鏡和移植,街舞也有很多其他風格類型。街舞風格的誕生很多時都和音樂有很大關係,例如上世紀70年代流行的Funk〔放克〕音樂直接影響了Locking和Popping (多譯作「鎖舞」和「機械舞/震感舞」) 兩種Funk style風格的產生,又如House〔浩室〕音樂催生了House舞蹈風格。不同的音樂風格,所帶來的感覺也迥然不同,也造成舞蹈風格上的差異。街舞發展到今天,可說是百花齊放。而在香港,幸運的是幾乎所有舞風大家都有機會看到,不同風格的舞者也會互相交流,碰撞出創意的火花,這正是這文化有趣且充滿生命力的地方。

很多香港的街舞者都是先接觸音樂或MV〔音樂錄像〕而認識這種藝術並產生興趣。好像 Michael Jackson 〔米高積遜〕的 MV中,他會跳出大量Popping風格的動作,如滑步、標誌性的moon walk 〔月球漫步〕和機械化動作。由好奇到模仿和練習,我們很多學習街舞的人都有這種經驗。我也受他的影響很深,他是吸引我喜歡上街舞的原因之一。直至現在很多世界各地的歌手也會在MV中加入街舞元素。來自不同地方的舞者也會在網上分享舞蹈影片,用zoom教學,使跨地域的街舞文化交流變得更密切。

在香港街舞發展的早期,有一隊街舞crew叫作Since70’s,是本地Popping 及Locking 的先驅。他們舉辦了第一個本地的Funk style battle “Funkology”,邀請了世界著名及元祖級的舞者來擔任評判,這在當時是街舞界的盛事。在他們接受的訪問裡[1],能夠感覺當年的他們仍十分年輕,還未有任何舉辦比賽的經驗,但對街舞的喜愛讓他們踏出一步,造就了Funk style在香港的興盛。隊伍成員至今仍活躍於街舞界,一直在交流、演出、推廣和教育,因他們的努力,讓很多人喜歡上街舞,其後也有不少新生代隊伍組成和參與。當年的青少年已經在經驗和年齡上成長了,有人到外國交流和表演,有人成為導師,有人一直從事其他行業,但仍在積極參與,支持新人。

現在我們能在活動中,看到年齡很小的舞者出現,和不同年代的舞者走在一起跳舞;不同風格的舞者在一起跳舞;看到這樣的畫面,總是讓我感到很快樂。在街舞中,年齡和風格的差異從來不是重點。音樂和舞蹈讓我們聚首,享受和投入在一起的時光。街舞讓人們相遇,也讓我們感到互相連繫著,不分區域,不論日夜。


[1] — Funk 的復興年代 — 訪問 Since 70’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fSa096Nems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生活智庫】全球首份AI生成報紙誕生 利弊有待驗證

今年3月18日,意大利報章《頁報》(Il Foglio)新增了四頁特刊,刊載約二十篇報道和三篇社論,涵蓋當日大事、文化、辯論觀點及外交政經議題。然而所有文章均沒有署名,但註明:「本文內容由以人工智能(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