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我們分享了生活中我們很容易陷入暴力溝通,有意的或無意的。對於我,活了一把年紀的暴力溝通,要改過來,談何容易!真的不是看看書,或上上工作坊便能做到的事情!既要對自己的慣性應對模式有所覺察,而覺察後不作反應,很難。然後,掌握新的意識和技巧,並在生活中應用實踐,更難!
一路走來,跌跌碰碰的,可我堅持不放棄。我想了個遊戲來幫助自己,這個遊戲是角色轉換一時而「成為五歲小孩」,時而「成為這小孩的父母」。
我把自己想像成一個五歲的小孩,以他的眼光來看世界,眼前的人事物份外清新,内心充滿好奇、探索,嘴巴多了發問,少了指令。成為五歲小孩,帶著童心,幫助我停留在好奇、探索之中,避免陷入判斷。
成為五歲小孩,內心沒有那麼多的成見與定見,或應該不應該。世界變得很大、很開放,幫助我從框框中跳出,開展更多可能,願意更多的嘗試,有一份流動、自由、空間,那麽遼闊、包容、接納,消融了分別心。
成為五歲小孩,心靈變得單純,穿透表面,看到事物的真相,少卻評論,加鹽加醋,觀察較能客觀。
五歲孩子,感受直接,開心會笑,興奮會跳,傷心會哭,感受直接經驗及表達,不以頭腦故事所牽絆,更能以情感交流,與人連結。
五歲孩子,有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勇氣,能把持自己的需要,奮力爭取。我因種種原因──教育、文化、觀念,早已放棄去滿足生命的需要了,以致後來已不知道自己生命真的需要是甚麼了。當看到「忽視感受和需要是暴力的根源」這話時,我是多麼的震驚!
成為五歲孩子,幫助我有更多的好奇心,更能作客觀的觀察,更能表達感受,更重視需要,這樣,我內心能產生更多的連結。
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事,有情緒或衝突時,我會嘗試變換身分,成為「五歲小孩的母親」。想像此刻那個小孩正受傷,作為「母親」,看著受傷的孩子,内心會生起無限的愛意與慈悲,我更願意陪伴她,接納她,理解她,擁抱她,提醒自己:「連結最重要!先連結,後解決。」我會提醒自己做下列步驟:
第一,安頓下來,感到安全。雙手擁抱自己,徐徐作深呼吸或有節奏地呼吸。
第二,安住在身體的感覺上,暫停頭腦中的故事,別去想發生的事,而將注意力放在去直接體驗身體上的強烈感覺,感覺其變化。停留在當下,深深地感受,不迴避、不壓抑。
第三,感受那滲透全身的各種流動能量──不愉悦、混沌不清、或其他的。
第四,接納當下的一切感覺,接納當下存在的自己,不用去改變甚麼,只全然地陪伴。
第五,心漸漸平靜下來後,可帶著好奇和關心去探索:「這些強烈感受想給我甚麼訊息?我有甚麼需要、渴求?我重視甚麼?」徐徐地讓答案在内心浮現。然後,慢慢地感受自己連結了需要的感覺,細味品嚐。
第六,回到發生的事情上,嘗試去探索事件中對方可能有的觀察、感受和需要。
第七,納入雙方的需要,作周詳考慮,嘗試尋求貝體、正面、可行的方案。
這樣練習,慢慢幫助我脫離暴力、走向愛的溝通,雖然路還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