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ize Consent Preferences

We use cookies to help you navigate efficiently and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s. You will find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all cookies under each consent category below.

The cookies that are categorized as "Necessary" are stored on your browser as they are essential for enabling the basic functionalities of the site. ... 

Always Active

Necessary cook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adjusting your consent preferences.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data.

No cookies to display.

Functional cookies help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alities lik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llecting feedback, and other third-party feature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nalytical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how visitors interact with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help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etric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bounce rate, traffic source, etc.

No cookies to display.

Performance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ebsite which helps in delivering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dvertisement cookies are used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customiz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pages you visited previousl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 campaigns.

No cookies to display.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並非肢體相殘才算暴力──如何非暴力對待我們的感受

網上圖片

很多人都問為甚麼叫非暴力溝通而不改做其他名字?「非暴力」是馬歇爾刻意選用的一詞,他是引用甘地的口號,指的是當暴力從心中消除時,我們慈悲的本質便自然而然地呈現。非暴力,梵文是「ahiṃsā」,意思是「不害」, 即是不為自己、他人、生命帶來傷害。「不害」是印度一種古老的非暴力生活方式,它有兩個層次:指的是在「行動」與「意識」中不傷害任何生命。

我們一般以為只有戰爭、大打出手、惡言相向、肢體相殘才算暴力。其實生活之中,我們的思想、說話、行為、意識常常充斥著暴力而不自知。暴力的根源,一行禪師說是來自歧視、憎恨、恐懼與憤怒。歧視本身就是一種暴力,歧視中我們不給予他人機會,不把他人包含在內。

生活中,如何走向非暴力的行動呢?

一行禪師指出非暴力是一種能以慈悲與理解的行動,只要心中有慈悲與理解,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會是非暴力。當我們決心走向慈悲與理解之時,我們便走向非暴力行動了。幫助自己、他人轉化歧視、憎恨、恐懼與憤怒,便是非暴力行動。

上一篇本專欄的文章《非暴力溝通如何創造慈悲與理解?》,我們分享了「同理聆聽」和「真誠表達」是非暴力溝通提供我們創造慈悲與理解的具體途徑、方式。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個當下實踐同理聆聽和真誠表達時,我們的行動便是非暴力。

我們對待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也可能是非常暴力的一一如果我們壓抑、抗拒、忽視自己的感受,便是一種心理暴力。 非暴力對待感受,便是對一切感受保持臨在,對痛苦、憤怒、憎恨、絕望臨在,覺察它,允許它在,承認它、接納它、擁抱它,幫助它轉化,這個過程便是非暴力行動。

傑夫・福斯特(Jeff Foster)的一首詩《讓感覺打開你的心扉》,它清楚展示如何非暴力對待我們的感受。

《讓感覺打開你的心扉》

作者:傑夫‧福斯特(Jeff Foster)

「這裏是壞消息:

你無法「克服」一種感受。

你不能 「闖過 」它。

你無法釋放它。

也無法放下它。

你無法改變或轉化它。

你甚至無法治癒它。

所有這些想法都是來自認知,

不是身,不是心。

它們都是隱匿形式的暴力,

偷偷摸摸地對感受說 「不」,

瞄準了它的消失,

它的死亡。

我們要學會放下 「放手」。

我們不再試圖釋放。

我們結束疲憊不堪的治療努力。

相反,我們臨在當下。

我們為感受單單臨在當下。

我們非抵抗性地關注。

我們的愛。

這裏是好消息:

在這臨在的領域,

感受不再是問題了,

仇敵、異類、污點,

自由的障礙。

它不再是「錯誤的東西」。

它不再是「負面」。

它不再是一種威脅。

它不再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孩子。

你現在是它的監護人,它的保護者。

它愛的父母,它的家。

並輕輕地懷抱著,在平靜允許的空間裏。

這感受可能停留片時,或者繼續前行。

或返回,

或永遠不會回來。

但無論如何,

你在別處尋找治癒的需要,

被治癒了。

你看,你不能治癒感受。

然而,當你允許它們指引你,

返回你原本的整全,

你可愛的天性,

你的呼吸,

你在這紅塵世上的位置,

它們就治癒了你。」

最重要的是在心中保有慈悲與理解,這樣,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會是非暴力。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生活智庫】全球首份AI生成報紙誕生 利弊有待驗證

今年3月18日,意大利報章《頁報》(Il Foglio)新增了四頁特刊,刊載約二十篇報道和三篇社論,涵蓋當日大事、文化、辯論觀點及外交政經議題。然而所有文章均沒有署名,但註明:「本文內容由以人工智能(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