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活智慧】溫故知新,真有此理? ── 心愛教育系列之六

作者陳明明老師在中學任教多年,始終擁抱熱誠,視學生是自己的孩子。現在退休了,為活一番寫了這組文章,從學生成長的角度看教與學,看這個世界。他希望藉此和老師 – 尤其是新入行的年青老師 – 分享和交流。歡迎回饋!

「溫故知新」是老生常談的,家長和老師唸咒語一般,孩子也不知聽過多少遍,偏偏卻不奏效,無論花上多少時間溫習,做了多少練習,師生間、親子間幾許拉鋸苦纏,孩子成績依舊,或只有寸進,一切心血都枉費。年年如是,「溫故知新」到底靈不靈,抑或只是迷信?傳統的教育觀念正受盡時代的洗禮,有的逐漸被歷史淹埋,有的還在掙扎。如何愛學生,如何才算教得好,都似是雲霧中東西,朦朧一片;不管甚麼,大家只是盯著「起跑線」!

再次責罵孩子懶惰或不負責任之前,不如先問問自己和孩子:「想成績進步,要做甚麼?」
答案通常都是:平時多溫習,測驗考試前加倍溫習。
「那麼,溫習時做甚麼?」
翻開書本讀,重做練習,有時間的話,再做補充練習。
「每科都是這樣對待?」
差不多。
「還有其他可以做的嗎?」
都差不多了。

這樣的所謂溫習,漫無目的,沒有針對性,不要說「知新」,可能連僅有的「已知」都保不住。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知己較知彼更容易入手,亦可能更為重要。了解自己的長處和不足,知道溫習要達到甚麼目的,要做甚麼和怎樣做,這樣才算是對症下藥。

家長會懷疑,自己何來本領知道孩子在各科有哪些優勢,有哪些弱項,翻開孩子的作業,甚至成績表,通常只收到老師給予的一個分數,或簡單幾個字的回饋,有甚麼啟發,怎樣跟進,真是摸不著頭腦。

老師都明白,眾多科目各有獨特的知識架構,以及要掌握和熟練的技巧,所以,各科的溫習模式總會有差異。能夠在某一科藉「溫故」而「知新」,已是難能可貴,若想來個跨學科的溫故知新,更加需要各科共同協作。莫說小學或初中的孩子,即使是高中的,能掌握其中奧秘的,相信是鳳毛麟角。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家長也明白,不斷迫逼孩子把練習重做又重做,課本反覆誦讀,詞語默過再默,好運的也只能保持原有的成績。要達到知識與能力與日俱增的境界,還靠甚麼?老師可有循循善誘的功夫?

溫故知新需要特定的態度和技巧:學生應有樂於自省的胸襟,並且勇於提問、比較,又習慣質疑、聯想。這樣的孩子,無論日常學習、溫習和測考時,都會樂觀面對,並於過程中不斷有所發現,無視起跑線在哪裏,持續邁向高峰。

教師任重道遠,對新老師而言,要培育這樣的學生,確是極高的挑戰。規劃課程,設計課堂活動和課後練習,以至施教、評估和跟進等幾方面,怎樣把以上的因素融合在內,強化學生溫故知新的意識,教導和鍛煉相關的能力?會否讓學生和家長明白這些都是學習的重要元素?

另一方面,面對基於種種原因位處弱勢的學生時,與其著眼於每天追收欠交功課、督促重做又重做課業改正,不如嘗試從「零」開始,務求令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嘗到溫故知新的滋味,重拾自信與自尊。

堅持不懈,是老師愛心的考驗。對新老師而言,又似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不過,你能夠把這個視為對自己的鞭策和目標,已是孩子的福氣了!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生活智庫】肯尼亞人象衝突 竟靠蜜蜂化解

大象雖然是受到保育的物種,但在印度、斯里蘭卡或東南亞一些地區,卻不時發生人象衝突,引致人命和大象傷亡。在東非的肯尼亞也不例外,但保育大象組織為當地農民提供了一個特別的解決方案,就是利用非洲蜜蜂來嚇阻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