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十年,「積極」思想泛濫,我們常常強調要正面和樂觀。但近年,越來越多人表示,在困難時,別人的「鼓勵說話」往往帶來反效果。其中,重病病人感受至深,當一個人飽受癌症折磨時,身邊的人不斷鼓勵他要「向好的方面看!」,卻令他掩藏自己的感受,甚至撒謊,為的是要表達自己積極的一面。
心理學家托.祈斯頓(Todd Kashdan)和羅拔.鮑士維.戴尼(Robert Biswas-Diener)稱之為「熱衷於快樂現象」。然而,過度追求積極,情緒卻可能適得其反地低落。
這兩位心理學家進行了一項測試,要求兩組人憑同一段影像去判斷影片中的主角有否盜竊。第一組在觀看特定影片前,先觀看電視連續喜劇;另一組則先看關於癌症和死亡的電影片段。結果發現心情不好的一組較準確地說出主角有否盜竊,而心情愉快的一組卻較容易被騙。這引證了負面情緒雖然令人不愉快,但有時也會有用。
其實心理學早有理論認為懷疑、恐懼、焦慮和憤怒等負面情緒讓人類啟動防衛機制,免受傷害。心理學家特別認為以下幾種消極的情緒有重要的作用。
焦慮
焦慮可自算是保護我們安全的最重要情緒。在一項研究中,當一個球員心裡焦慮指數上升,他的表現也會提升。就像其他負面情緒一樣,負面感覺本身並不一定是壞事,只要不過度。
內疚
研究發現,容易感到內疚的人較少醉駕、偷竊或攻擊他人。內疚可以幫助我們判別是非,,最終做正確的事情。但我們也知道,並非所有內疚都有幫助。當一個人即使沒有做錯任何事,也常常感到內疚,但可能會引致心理不健康。
憤怒
托.祈斯頓和羅拔.鮑士維.戴尼強調「憤怒本身既不好也不壞」。,只是憤怒的情緒有可能會使我們變得暴力,但它也可以激勵我們以和平和自信的方式表達我們的立場,得到我們所需要的。請記住,一點點明智的憤怒可能有助於取得公平的結果。
托.祈斯頓和羅拔.鮑士維.戴尼提出「20與80」的原則--健康的生活應包括大約80%愉快的時間,和大約20%負面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