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立忻在香港長大,後來到美國讀書,還曾經到非洲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工作,在不同地方生活過,他發現香港人睡得最少,因為香港人很勤力,但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很差。
葛立忻7年前被診斷出患有睡眠窒息症,努力減磅兼配合呼吸機治療後,睡眠質素大大改善。他反思自和香港人的睡眠狀況,發現「香港人努力追求改善生活質素,通常首先犠牲睡眠。」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陳濬靈博士和應:「香港人往往將睡眠放在優先次序中的最末端,但其實對自己最不利;睡不好,甚麼都做不好。」
他決心要扭轉香港對睡眠的想法,他認為,一些名人政要標榜自己『睡得少』,令人有一種錯覺:以為睡得少是能幹和成功人士的象徵。這其實大錯特錯,睡眠決不是等閒事,睡眠充足可令頭腦更清晰敏銳,增強創意思維、提高解難和應變的能力。
葛立忻創辦的創新企業今年8月以調查本港在職人士睡覺觀念和習慣為目標,在網上訪問了173名年齡介乎 20 至 45 歲的人士,受訪者認為每天充足的睡眠時間平均為6小時,但他們在受訪前一周的實際睡眠時間平均只得4小時,超過5成人表示自己的睡眠時間不足或非常不足夠,當中以45至45歲組別的受訪者,睡眠不足的比率最高。
97%受訪者都了解睡眠不足會導致工作或學習的表現和效益下降,逾80%認為睡眠不足情況在香港十分普遍,更有20%對「睡得少」有正面觀感,認為代表這人有能力、有生產力、有效率和善用時間,只有不足30%認為睡眠不足是不愛惜健康。
陳濬靈副教授特別指出,近日不少人因關心社會議題而無法安枕,有多項研究顯示長期和重複接收令人不安的資訊,可能損害精神健康,建議市民最好避免在睡前接收干擾情緒的新聞及資訊。
陳濬靈亦引述他之前曾進行的研究指出睡眠與情緒和學習效率的關係。他曾經與中學合作,試驗將上課時間推遲一小時,結果老師和學生的睡眠時間平均增加40分鐘,最令人驚喜是學生和老師的情緒均有改善,「他們夠時間食早餐,開心些,學習效率也提升。」他補充:「睡眠其實像儲錢,將日常學到的東西好好存放在腦袋中。」
葛立忻與工作夥伴廖醇祖創辦企業,旨藉著睡眠科技的應用、數據分析及研究及舉辦平衡身心的活動,推動睡眠文化,提倡大家正視睡眠對身心健康和社會經濟效益的價值,最終目標提升個人生活質素。
他們還籌劃眾籌活動 「喂,撐香港!」(Recharge Hong Kong),公眾捐款可換取SLEEEP的「充電」空間待用券,自己享受之餘,還可捐助服務讓有需要的人士「充電」。他們強調:「應對壓力或紛擾的力量,來自優質和充足的睡眠。要為香港做更多的事,就先要為自己好好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