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新聞脈搏】泰國旱災水庫見底,埋沒水中20年寺廟重現

泰國近日出現嚴重旱災,國內的河湖水位持續下降,該國中部華富里府著名的巴沙春拉西水(Pasak Chonlasit)水庫也難以倖免,水位降至見底,令一座埋沒於水底20年的寺廟竟因此重見天日。

巴沙春拉西水庫是泰國中部最大的水庫,是由已故泰王蒲眉蓬提出興建,主壩長4,860公尺,橫越華富里府和北標府(Sara Buri)。水壩於1999年11月啟用,總蓄水量近 80億立方公尺,供應附近4個省份超過52萬公頃(近130英畝)的農田的灌溉用水,但近日的乾旱天氣導致水壩的水位創下歷史低位,容量僅及原來的3%。

由於水壩工程關係,當年有700戶居民的農磨村村民在20年前被迫遷移,農播寺也從此沉入水中。

農播寺由於巴沙春拉西水庫乾涸重現,雖然寺廟只剩一些殘垣斷壁,但建築部分結構還是清晰可見,其中還有一尊約4公尺高的佛像。寺廟重現後吸引很多佛教僧侶和善信前來參拜,附近有很多民眾亦前來觀看。

67歲的退休教師頌猜(Somchai Ornchawiang)表示,農播寺長年沉沒在水庫底,尤其在雨季時根本不可能看到。他一方面對淹沒水中的寺廟感到遺憾,卻更擔心乾旱的天氣,對當地農田的影響。

附近的農布村村長、38歲的永提(Yotin Lopnikorn)說:「小時候,我總是和伙伴們來寺前玩耍」。他又說,當時寺廟是全村的中心,村民會在這裏消閒,還會舉行宗教儀式和慶祝活動等,之後村民由於修建大壩遷出。

泰國的雨季通常在五月底開始,但由於厄爾尼諾現象和氣候轉變的緣故,泰國今年的降雨較遠低於平常,令該國面臨1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全國近半數的主要水庫存水量都低於30%。倘乾旱情況持續,勢必影響到當地主要農作物水稻的生產。

今年7月時,那空拍儂府(Nakhon Phanom)的一段湄公河水位曾降至只有約1.5公尺,是近百年最低水平。泰國馬哈沙拉堪大學(Mahasarakham University)講師和生態學家猜那隆‧瑟塔塞(Chainarong Setthachua)形容這是「歷史上最災難性的情况。」

湄公河發源於中國青藏高原,流經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和越南等國,進入南中國海。但各國在上游爭相興建水壩,影響了整條河的生態。「國際河流組織」(International Rivers)指出,中國在湄公河上游修築了11座水壩。此外,老撾自1990年代開始建造堤壩,有意築成「東南亞的發電站」,至今天已有近50座水力發電廠,並將電力售予其他國家。

美國猶他州位大學流域科學系敎授莎拉‧尼爾(Sarah Null)說:「現時的情況正反映了湄公河流域的水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有些國家利用水力發電站賺取利益,包括經濟利益和能源供應,另一些國家則受到生態惡化及糧食供應缺乏保障的影響。」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生活智庫】肯尼亞人象衝突 竟靠蜜蜂化解

大象雖然是受到保育的物種,但在印度、斯里蘭卡或東南亞一些地區,卻不時發生人象衝突,引致人命和大象傷亡。在東非的肯尼亞也不例外,但保育大象組織為當地農民提供了一個特別的解決方案,就是利用非洲蜜蜂來嚇阻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