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新聞脈搏】曾嚴重缺糧的荷蘭,今天成為全球公認的農產、畜牧和花卉大國。這個超級溫室怎樣運作?

荷蘭名畫家梵高(Vincent van Gogh)有一幅畫作叫《吃馬鈴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s),描繪19世紀末,滿臉倦容農夫辛苦了一天後,在昏暗的燈光下,與家人吃著只有馬鈴薯蘸醬汁的晚餐。

荷蘭地少人多,有一大半土地低於海平面,易受水患威脅,加上當地氣候一年中有一半時間不適合植物生長,因此該國歷來難以發展農業。

1944年冬,即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荷蘭人也經歷了「荷蘭冬季大饑荒」(Dutch Hunger Winter),有多達二萬荷蘭人因缺糧而死亡。

時至今日,荷蘭卻是全球第二大的蔬菜出口國,其中馬鈴薯和洋蔥,都是世界出口量第一;花卉產量與產值皆是世界第一,其他農產品如奶品、豬肉出口量也不輸美國和澳洲等畜牧大國。

荷蘭1,700多萬人口,有17萬名農民,每年的農產品出口總值達60億歐元。據該國中央統計局於2017年公布的資料,2015年全國共有約10萬位擁有過百萬歐元的富翁,其中農民佔了19%。也可以說,農業是荷蘭擁有最多百萬富翁的行業,每五個百萬富翁當中,就有一個農民。

聯合國估計,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96億。未來農業必須依賴高科技,才能養活新增的人口,在這方面,荷蘭可能提供借鑑。

荷蘭二次大戰後農業的長足發展,全因採用了「精確耕作」(Precision Farming)的溫室種植技術。溫室內的光線、水量和二氧化碳含量,均經過精確計算,所使用的水和殺蟲劑遠低於一般在泥土或室外耕作的方式。有荷蘭食品業人士更聲稱,這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技術。

現時,荷蘭最先進的溫室技術主於位於南部的韋斯斯特蘭地區(Westland),地方政府耗費大筆資金和人力填海造地,興建了大量的溫室,現時當地80%的種植場都是溫室。

在台夫特(Delft)地區,泰特‧杜維斯坦(Ted Duijvestijn)和三位兄弟一同經營番茄種植公司「杜維斯坦番茄」(Duijvestijn Tomaten),公司的溫室種植場佔地達36公頃,番茄藤上長滿了红、黄、綠和深紫色的番茄。這裏有15種不同的番茄,全都是種在以的玄武岩和石灰等製造的人造礦棉上 。

公司採用了雙層玻璃屋頂,更有效保留熱量;外層塗上特別的顏料,能擴散射進溫室的光線,令最底層的葉也能獲得充足陽光。

溫室裝設了兩個地熱井,保持室內的溫度,而植物所需的二氧化碳,是由當地的煉油廠以喉管運送,使用二氧化碳含量是一般空氣中的兩倍。溫室內裝設了LED燈,讓農作物在夜間也能繼續生長。

用作灌溉的水,來自當地的雨水,雨水被收集及儲存在一個地下沙層中,足够在乾旱的季節所需。若溫室出現害蟲,管理人員會放入昆蟲獵食。溫室甚至飼養了大量蜜蜂,以傳播花粉。

在當地的溫室中,每平方公尺能生產約70公斤番茄,產量比在西班牙或摩洛哥同樣大小田地高十倍,用水量更少,而且幾乎不使用任何農藥。

然而,一些環保組織表示,並非所有溫室種植的農民都停用農藥。綠色和平荷蘭分會農業項目主任海爾曼‧雲‧貝肯(Herman van Bekkem)說:「我們確實看到極具說服力的耕作模式,農民努力減少使用殺蟲劑。但若仔細檢視荷蘭的水污染指數等數據,會發現溫室種植區被殺蟲劑污染的程度高於其他地區。」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生活智庫】肯尼亞人象衝突 竟靠蜜蜂化解

大象雖然是受到保育的物種,但在印度、斯里蘭卡或東南亞一些地區,卻不時發生人象衝突,引致人命和大象傷亡。在東非的肯尼亞也不例外,但保育大象組織為當地農民提供了一個特別的解決方案,就是利用非洲蜜蜂來嚇阻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