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新聞脈搏】新加坡高齡婦女人工受孕成風,輔助生育技術能解決人口困境嗎?

劉玲玲是新加坡女歌手兼演員,由2013年開始,她每周三次越境到馬來西亞柔佛新山城市廣場(City Plaza)的麗陽助孕中心(TMC Fertility Centre),接受輔助生育治療。

柔佛距離新加坡兀蘭關卡(Woodlands Checkpoint)僅10分鐘路程,這裏有多間助孕中心,收費亦比新加坡國內便宜一半。當地的護士說,很多新加坡人跑來這裡接受輔助生育療程。

劉玲玲在接受療程數年後,終於在50歲時成功誕下嬰兒。單是這次人工受孕,劉玲玲共花了60,000新加坡元。

然而,41歲的陳小姐卻沒有那麼幸運,她前後也花了60,000新加坡元接受了三次輔助生育,兩次懷孕,但至今未能成功誕下嬰兒。

劉玲玲

新加坡和其他亞洲地區一樣,面對人口老化和出生率下降的問題。2018年,新加坡每位女性只生育1.14個嬰兒,已是連續第八年下降。聯合國最新數據顯示,到了2050年,新加坡年齡在65歲及以上的老人將超過總人口的47%。

政府為了鼓勵婦女生育,在2008年設立了「輔助生育政府補助計劃」,資助婦女以「輔助生育技術」(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簡稱ART)受孕。

在新加坡,40歲以下的婦女在政府醫院接受人工受孕,可以獲得75%的資助,每次最多7,700新加坡元,最多獲資助10次。但40歲以上的婦女,則只獲資助5次,此後則需要自費接受人工受孕,每次療程約10,000至15,000新加坡元,但在馬來西亞,人工受孕的療程價錢大約5,000至7,000新加坡元,因此吸引了40歲以上的新加坡婦女光顧。

新加坡衞生部(Ministry of Health)今年8月宣布,由明年起取消人工受孕的45歲年齡上限,同時也不再限制婦女能接受輔助生殖技術的次數。

新加坡婦女盛行人工受孕,與當地人普遍遲婚有關,2018年該國男性首次結婚年齡中位數是30.2歲,女性則為28.5歲。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助理教授陳佩琳認為,新加坡人不論男女,從青少年時代開始,便被家長、學校和社會灌輸一個美好人生規劃的概念: 年輕人應為前途努力讀書,感情事不用著急,更應盡可能避免意外懷孕。年輕人完成學業後,在社會求上進的壓力也未稍減。

新加坡總理公署國家人口及人才署(National Population and Talent Division)2017年發表一項研究顯示,在21歲至45歲的單身人士中,有六成未有與異性認真的交往(即有結婚意願),其中40%的人認為,他們希望專注於事業和進修。

此外,志願機構「I Love Children」今年7月發表的一項調查顯示,約69%新婚夫婦希望在婚後3年生育,但卻有約40%覺得成孕有困難。同一項研究更反映,近70%的夫婦覺得「輔助生育技術」可以協助解決生育問題。

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陳佩琳指出,新加坡人在看待結婚問題時,多考慮社會和家庭責任,希望家人能過安穏的生活,因而造成工作對體力和精神的負荷,嚴重影響家庭生活。她也認為,人們也太相信「輔助生殖技術」的成效。

新加坡綜合醫院婦產科主任兼高級顧問醫生楊紫婷表示,年長的婦女接受人工受孕的成功率大約是15%,過了40歲之後,成功率每年迅速遞減。此外,年過40歲的婦女,只有10%至15%的卵子是「正常」的,她們即使成功懷孕,有較大機會出現小產、高血壓和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等情況。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生活智庫】肯尼亞人象衝突 竟靠蜜蜂化解

大象雖然是受到保育的物種,但在印度、斯里蘭卡或東南亞一些地區,卻不時發生人象衝突,引致人命和大象傷亡。在東非的肯尼亞也不例外,但保育大象組織為當地農民提供了一個特別的解決方案,就是利用非洲蜜蜂來嚇阻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