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雅加達中區瑟南(Senen),每天下午,成群的年輕人到來會合,將錄音機和擴音器放上手推車,還帶著一具高達2公尺的巴達維亞神偶(ondel-ondel),出發往雅加達南區的一個商場附近,其中一人戴上神偶,隨音樂跳動、旋轉、搖擺身體、伸手跟路人打招呼,討點小費。
印尼人稱為「ondel-ondel」的神偶是印尼傳統的民俗表演,源自雅加達的原住民族巴達維亞(Betawi),在印尼慶典中,經常可以見到這些人偶。傳說如果有人遭惡魔附身,只要向「ondel-ondel」獻上供品,「ondel-ondel」就會把邪惡靈體驅逐離身。
這種大型神偶通常高約2公尺,臉部是由木頭製成,身體由竹子編製而成,穿戴色彩鮮艷的服飾,每尊可重達15公斤。神偶造型有男有女,通常男偶的臉部是紅色的,女偶的臉部則塗成白色。
很多在街頭表演巴達維亞神偶,是為了糊口的最基層民眾,其中很多還是學齡孩童或青少年。他們戴上這些的神偶,推著小車跟隨人偶播放雅加達傳統民謠,拿著桶子讓路人投錢。
27歲的馬丁(Martin)表示,他失業後就靠街頭表演巴達維亞神偶維生。每天由下午2時工作到晚上10時,幸運時一天賺10萬印尼盾(約7美元),最少也有5萬印尼盾(3.6美元)到7萬印尼盾(5美元)。他從事這項工作已經8年了,他說:「我做得很開心,這是保存我們自己的文化」。
巴達維亞人是一個由多種族組合而成的民族。自古以來,雅加達附近有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languages)的民族居住。1619年,荷蘭人征服了這座城市,並重命名為 八打威 或 巴達維亞(Batavia,荷蘭的羅馬名),為了增加勞動力,引進了許多來自印尼其他地區的人在此居住,亦有華人、馬來人和歐洲人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
雅加達氣候炎熱,扮偶者頂著高達2公尺的巴達維亞神偶在馬路上行走,只能從人偶胸前衣服的小洞觀路面的情況,還要隨音樂跳動、旋轉、搖擺身體、伸手打招呼。一組人出門一天,往往要10多個小時才能回家,這個工作並不輕鬆。
2020年初,雅加達省政府表示,巴達維亞人偶是巴達維亞文化的象徵,省議會正準備修改法例,禁止街頭賣藝者在表演巴達維亞神偶,以保育巴達維亞文化的精神。
一位「ondel-ondel」工匠里奧(Rio)說:「當局即使要取諦街頭的神偶表演,也應該撥地方讓這些街賣藝者繼續謀生。」
去年開始的新冠狀肺炎疫情,更進一步打擊這些街頭表演,一位居民說:「在疫情前,我和子女通常都在附近的小巷見到這些人偶,但疫情後,只見過2至3次。」
賈賈蒂(Jajadi)從事製作「ondel-ondel」神偶已經15年,專門將神偶租賃多街頭買藝人作表演之用,但半年來生意大減。他說:「過往我每個月可以賺到65至100美元,但新冠肺炎疫情後,收入大幅減少。」
另一位工匠阿迪珊卓(Ade Sandra)卻找到求生之道,就是他用布、珠和絲帶製造一些小型的小神偶。他說:「這裏附近有一個羽毛球場,我收集了人們練習用的羽毛球,用以製造小神偶。」然然,阿迪珊卓收入只達過往的四成,僅足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