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在日本鄉間,出現了一座座「猝死地藏」,吸引絡繹不絕的參拜者;其中更不乏高齡者,他們祈求「寧願好死,也不要苟活。」為什麼「猝死地藏」在日本正當紅?日本暢銷22萬本的《下流老人》作者藤田孝典揭視日本高齡社會的悲歌:貧窮、孤獨與久病。
隨著醫學進步,人們愈來愈長壽。現時,日本男性的平均壽命達80.79歲,女性則是87.05歲;數字和30年前相比,各增加了6歲和7歲。日本人退休後,還有三十年要過,這是過去的世界從沒經歷過的。人類長壽了,但「健康壽命」卻沒有隨之增加。許多日本人在生命的最後10年,疾病纏身,甚至無法獨立生活:長期臥床、大小便需要別人協助;有些人還得戴著人工呼吸器維生。「這樣的身體就算活下來又有什麼用呢?」
其實日本鄰近地區,包括台灣和香港也正在走同一條路:躺在病榻上的人們,失去了自主和尊嚴;銀行內的存款或退休金,也因支付大筆的醫療費或護理費而漸漸流失。許多人更因為挑起照顧家人的重擔,放棄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這讓許多人對老年生活,感到極到不安。
「三無」令中產階級向下流
老年疾病、貧窮、孤獨問題相互影響,成了惡性循環。35歲的藤田孝典在非政府組織工作,負責為社會上有自殺傾向、常進出警局或監獄的弱勢群體,提供諮詢與資料。但慢慢地,愈來愈多65歲以上的銀髮族來找他,他們在老後付不起房租而流落街頭,或因無錢而不敢就醫;還有人三餐不繼,要吃野草度日。
更令人意外的是,不少人原先是在銀行或大企業工作、領著豐厚的薪水,卻因為種種「意外」讓老後生活變了淒慘,例如,有人沒注意理財規劃,退休後發現積蓄不夠用;有人則因父母或老伴生病而離職照顧,久了也花光積蓄。子女失業或低薪,無法自給生活,仍得依靠父母,也是原因之一。
退休者面臨「三無」:無收入、無存款、無人際關係,令本來的中產人士退休向下流,晚景淒涼。2016年,日本「下流老人」人數已達1100萬人,代表每三個日本老人,就約有一人需要靠政府的生活福利金過活。
藤田孝典2015年出版《下流老人》一書,熱銷22萬本,哄動日本。連過去否認「日本沒有這麼窮的人」的日本官員,也展開行動,調查貧窮實況,更有國會議員邀請他參與政策討論。
藤田孝典認為日本人自尊心太強, 總覺得把自己的家務事攤給別人知道,很不好意思,但如果能早點尋求協助,可避免日後釀成更大的悲劇。幸好近年日本社會也不斷向民眾提倡「求助」的概念。年輕世代也努力改變,想重拾過往日本的「互助」文化,互相努力,應對老後生活。同時日本人對老後生活的觀念改變,開始從各方面,包括理財、個人健康及參與社區活動等,積極規劃老後生活,避免人際疏離。
藤田孝典說,「不應該把所有人生都奉獻在工作上,要兼顧人生各方面。」他現在在工作之餘,仍會抽空到孩子的幼稚園幫忙、參與社區的自治會活動,也重視和太太的相互溝通,「不要退休後,沒了工作,什麼都沒了。如果有夥伴關係,人際貧窮問題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