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拾方視角
較早前,南韓男子組合BIGBANG成員太陽出席電視節目,坦言「想生個漂亮女兒」。
在舊社會,婦女未能生子繼後,可以是丈夫提出離婚的理由。但時移勢易,現時南韓新一代愛生女孩多於生男孩。更有「家有一對女兒,勝過取得冠軍奬牌」的說法。
南韓過往與不少其他亞洲國家一樣,生育下一代的考慮,絕對是重男輕女。1980年代,南韓引入了超聲波掃描,預測母體中的胎兒性別,不少孕婦知道腹中胎兒是女嬰後,會接受人口流產。1990年代,新生嬰兒比例曾一度升至每100名女嬰對116.5名男嬰。
這種現象與韓國深厚的儒家文化有莫大關係,父母均指望兒子傳宗接代、掙錢供養父母及負責祭祖等儀式。 南韓婦女聯合會總幹事朴車玉京(Park-Cha Okkyung)女士說:「南韓有一種觀念,女兒出嫁了就不再是自己家人了。」
為了減少性別失衡的情況,南韓政府展開「一位女孩勝過十個男孩」的宣傳運動,並於1988年推出法律,禁止醫生向凖父母透露胎兒性別。2013年,韓國新生嬰孩的男女比例是105.3對100,大致與其他西方國家相若。世界銀行出版的報告曾經說,韓國是第一個扭轉新生兒性別比例失衡的亞洲國家。
美國馬里蘭大學社會學教授古珀塔(Monica Das Gupta)專門研究亞洲地區的性別失衡現象。她說,除了立法以外,其他社會因素亦是導致這種變化的重要原因。
古珀塔教授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南韓的高速城鎮化及工業化。南韓過往以農業為主,人們重視傳宗接代,兒子留在家裏繼承祖業。但是,短短幾十年間,人口中一大部分搬進城市,住進多層大廈,和不認識的人做鄰居、做同事,整個體制變得逐潮與個體無關。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大量婦女擔當兼職,增加家庭收入。父母亦開始花多金錢在女兒的敎育。2015年,四分之三的南韓高中女生入讀大學,但只有約三分之二的男生進入大學。
另一方面,很多南韓人改信基督教,亦更重視晚年的生活。過往,家中長子通常負起照顧父母的責任,直至他們終老。現時兒子婚後多不與父母同住,反而女兒即使出嫁,亦選擇與父母鄰近,以便父母可以協助照顧年幼的子女。
此外,隨著韓國男性受教育程度提高,接觸國際事物多了,對女性的態度也有所改變。現在,韓國男人在職場、學校或社交圈不可避免地也要和來自各行各業的女人打交道。幾十年前,這種事也許並不常見。
然而,南韓社會的性別比例趨於平衡,並不表示兩性關係平等,例如女性就業率即無法獲得提升,韓國男女收入差異位居發達國家前列,2013年時為36%,而新西蘭只有5%。
68歲的李惠敬在大學任教。她說:「任職30多年,仍是學系內唯一的全職女教師。」
上一代及鄉郊地區,重男輕女的觀念仍然相當普遍。現年26歲,在荷蘭讀書的艾美莉(Emily)說:「我認為韓國處於一個過渡階段,現在人比上一代人的平等意識更加強烈,但是和西方國家相比,還不是很平等。」
她尤其注意到,大城市和小城鎮人對女性的態度有很大差異。「釜山這樣的城市更保守。我有釜山朋友,來首爾之後遭遇文化衝擊!」不過她認為情況會改變的,只是需要很長時間。
事實上,亞洲地區初生嬰兒仍是男多女少,在印度,初生女嬰與男嬰的比例為100對116;而中國的初生性別比例為100個女嬰對115位男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