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ize Consent Preferences

We use cookies to help you navigate efficiently and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s. You will find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all cookies under each consent category below.

The cookies that are categorized as "Necessary" are stored on your browser as they are essential for enabling the basic functionalities of the site. ... 

Always Active

Necessary cook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adjusting your consent preferences.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data.

No cookies to display.

Functional cookies help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alities lik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llecting feedback, and other third-party feature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nalytical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how visitors interact with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help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etric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bounce rate, traffic source, etc.

No cookies to display.

Performance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ebsite which helps in delivering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dvertisement cookies are used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customiz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pages you visited previousl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 campaigns.

No cookies to display.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新聞脈搏】本地香港研究發現,精神病患者在確診後即時接受治療,自殺風險減半

 

香港一項為期超過12年,跟進超過1000名香港精神病患者的研究顯示,在患者確診後首兩年進行治療可以將他們的自殺率降低一半。計劃讓患者確診後即時接受心理健康專家診治,治療僅兩星期便可將患者自殺率減半,但有關數字仍比國際平均水平高出兩倍多。

在2001年開始,在公立醫院被診斷出現幻覺或妄想等症狀的病人,被安排在兩週內接受精神科醫生治療,每名病人還有一名個案經理專門跟進治療,幫助他們應付日常生活的挑戰。這些病人的自殺率比香港其他精神病患者的自殺率低逾五成;然而,香港精神病人自殺率仍然高於國際平均水平超過兩倍。

這項研究是香港首個此類研究,顯示政府需要加強患者治療,雖然香港精神病醫生和相關專業人員嚴重短缺。

精神病患者在發病首三年最有可能自殺

研究人員說,精神病人的死亡大多數由病人缺乏應對疾病的技巧而引起。

香港大學精神病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喆燁醫生表示:「儘管確認早期干預方法有效,但我認為我們也應該考慮改善和加強現有服務的方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標準,全港大約欠缺400名精神科醫生。每個個案經理照顧高達80名患者,而在一些國家,個案經理和病人比例僅為1比10至20。

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或其他精神病患者的終身自殺風險為4%至6%,是其他群體的12倍。

陳喆燁醫生表示:「香港於2001年推出的早期干預研究,為15至25歲患者精神病患者提供早期治療。」澳洲是全球首個實施這類計劃的地方。

當患者在確診後首兩年接受相對較強度的治療,他們隨後幾年的情況也變得更加穩定,相對要投入的醫治關注度較低。研究計劃跟進1234名15至65歲的病人,研究期間的12年間,共有77人死亡,其中73人自殺。沒有獲得早期治療的組別之標準死亡率為44.66,而獲得早期治療的組別之比例僅為28.01。國際平均比率為43.47,中位數比率為12.86。

陳喆燁醫生分析道:「香港的情況不算差,因為我們的數字低於國際平均比率,但仍高於中位數,這意味著我們有改進的空間。」

這研究同時也確定精神病人自殺的主因是不依從藥物治療指引、抑鬱症、早期復發和留院等等。

陳喆燁醫生續道:「精神病患者在首三年自殺的比例相對高,因為一個人第一次發現自己患上精神病時,往往不知所措,他們會感到沮喪和無助,這可能包括幻聽和幻覺。這正是為什麼個案經理的角色如此重要,他們可以幫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並教他們如何應對。」

另一項研究發現,陰鬱的天氣有可能觸發精神健康狀況不佳的患者,包括腦化症患者、躁鬱症患者和抑鬱症患者自殺。根據香港理工大學的報告顯示,嚴重空氣污染的日子,精神病患者死亡率是16.4%至26.5%。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生活智庫】全球首份AI生成報紙誕生 利弊有待驗證

今年3月18日,意大利報章《頁報》(Il Foglio)新增了四頁特刊,刊載約二十篇報道和三篇社論,涵蓋當日大事、文化、辯論觀點及外交政經議題。然而所有文章均沒有署名,但註明:「本文內容由以人工智能(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