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上癮」,我們即時想到「毒癮」、「酒癮」等例子,然而,這是否對「成癮行為」充份的理解? 心理學把癮定義為長期沉溺於某一種事物或活動中,而這些過度沉迷的行為往往佔據了生活的一大部份,並在工作、學習、社交及家庭關係上造成嚴重影響。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學者Shaffer提出「3C」的檢查方法:強烈渴望(Craving)、失去自制(Loss of Control)和不顧後果(Continued Act) 。如採用來「3C」來檢視自己和身邊人,或許你會發現大家也是「癮君子」,不同程度地沉迷某些事物或活動,形成了癮。
過去,社會一直認定毒品和酒精裡有某些物質,令人的身體依賴它們,以致染上毒癮和酒癮。現在,大家把上癮的對象轉換成電子遊戲、網絡世界,或是社交媒體,並且嘗試解釋上癮原因,相信不少人都傾向分析令人上癮的事物或活動有何吸引力。很自然,結論就是人必需集中注意力去要把癮戒掉。
溫哥華心理學教授布魯斯‧亞歷山的實驗卻有十分不同的發現。他將一隻老鼠放進裝有兩瓶水的籠子裡,其中一瓶添加了少許的毒品,結果老鼠特別喜歡有毒的水,也因此死得很快。亞歷山大教授後來做了另一個叫做「老鼠樂園」的籠子,裡面照樣放有兩瓶水:清水和添加了少許的毒品的水,但讓老鼠有東西吃、有玩具玩、有同伴可以互動,結果這「老鼠樂園」中的老鼠幾乎不喝毒水,而被「健康」的生活模式深深吸引。實驗証明了「籠子」所締造的環境和建立友伴的關係機會極有可態減低成癮的機會!人類也有類似的例子,在越戰期間,當時有20%的美軍使用海洛英,但當戰爭結束、這些美軍返家之後,他們能和朋友及家人重聚互動,95%的人直接停止使用海洛英,也就是毒癮自動消失了。
荷蘭教授彼得‧寇恩主張我們應以「連結」的角度來重新看待「成癮」這個詞。現代社會人際疏離,重視物質生活勝過人際間的連結,當人遭遇生活中的挫折或是感到低落,便容易走上成癮之路。
你願意改變漠視人際關係的生活方式,與身邊人重建關係,幫助自己和身邊人走出成癮困局,擁有真快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