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夏柏 圖:活一番、即時通
編按:「即時通」熱線為受情緒困擾的人士提供貼心的服務,工作人員與來電者往復溝通,自己可有甚麼得著? |
利民會(Richmond Fellowship of Hong Kong)「即時通」熱線的團隊包括本身亦為註冊社工的主管、註冊社工、復康助理及曾接受精神健康訓練的義工。通過熱線與來電者往復通話,工作人員既給對方情緒支援,倒過來在個人情緒管理及成長上亦得益匪淺,他們更期望把這份理解、認識、尊重、體察,擴展到社會不同角落。
註冊社工張錦珊(Kim)大學畢業後便加入即時通熱線,接聽會員來電,工作至今近一年。她以爽朗的語調分享:「這項服務很特別,透過電話傾談與來電者建立關係,讓他們獲得適切的情緒支援。」
復元人士見優勢 分享經歷學堅毅
加入即時通團隊前,對復元人士在社會的處境與困境,她早有體會。其朋友圈中也有罹患情緒病的,礙於周遭的歧視目光,他們不敢外出,坐困愁城:「他們其實有很多優勢及強項,何以社會人士加添那麼多標籤?感受最深的是,人總有不同程度的情緒,當我失落時,一位患思覺失調的朋友了解到我當刻的失落,給我支持。這位朋友對我很重要,驅使我參與現時的工作。」
Kim所說的「優勢」,指每人都有其優點、長處或強項,即使復元人士有其優勢,但社會偏偏側重其精神病患而導致過分標籤。Kim續解釋,復元人士只是一個人其中一個身分角色,其實還有其他身分,例如學校裡的身分是學生、家庭裡的身分是子女等,而其實他們克盡己任,別具才華。一如她的朋友,對人的情感起落特別敏感,可說是善解人意,「特別是因之前有著情緒困擾經歷,更容易以同理心去聆聽,與人有共鳴,能慰藉別人。」
Kim一年來接到各方來電,與不同人士傾談,最鼓舞是付出的支持,來電者能真切的體會到。她辦公桌上貼著一張張感謝卡,五顏六色,紙卡雖小,卻滿溢情意。她指出,有會員表白:「終於有人明白我、尊重我!」另有會員摯誠道謝:「多謝你肯花時間聽我講。」Kim重視發掘會員的優點,增強其信心,有會員剖白:「你不說我也不知道自己有這個優點,很高興有人欣賞我。」能協助對方找到自我支持的動力,Kim直言很有滿足感。
與來電者交流,她亦有收穫:「在他們身上我學到很多。面對精神壓力及個人病患,他們能堅毅地生活,那種堅韌度很值得佩服。反過來他們教我學習忍耐,面對難關時如何處理。」
增認知 學體諒 減標籤
一通又一通來電,一個又一個故事,參與的同工可說是上了一課又一課,自言在情緒管理上也加深認識。事實上,對話過程中,愁緒、憂思以至負面責罵接踵而至,工作員作為聆聽者的心情難免被牽動,所以他們常鼓勵大家找上司及同工互相支持傾訴。項目主管羅慧妍(Claudia)指出,聆聽者須先裝備好心情:「盛載別人的情緒並不容易,會有壓力,面對家人或朋友時尤其困難。故復元人士及家屬相處上有磨擦,可先給自己一點空間靜一靜,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與家人傾談。」
參與工作以來,Claudia樂見義工成長:「他們表示會把學到的精神健康知識與身邊人分享,過去處理來電的經驗,令他們對個人的想法、情緒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14期「Not Just Care熱線義工訓練課程」將於今年7月舉辦,訓練義工並不只是為了充實熱線的人手,背後有更濶的願景:「義工透過訓練課程,增加對精神健康的基本認識,這類社區教育可加深公眾的認識,減低標籤和歧視。」該會助理總幹事李綺雯(Moroco)說。
無論自己或同工,在工作中對精神健康逐步加深認識,一步步成長,Moroco對此深感欣慰。「不少人害怕精神病,但其實它是這麼近、那麼遠,調查顯示每七個人就有一個經歷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希望大眾能透過認識,懂得去體諒、明白精神復元人士。」
Not Just Care熱線義工訓練課程
日期:2016年7月9日至9月8日
內容:精神健康知識、聆聽技巧、危機處理、模擬訓練等
講者: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科護士、資深輔導員及註冊社工等
費用:$300
服務簡介會
日期:2016年7月2日
時間:晚上7:30-9:30
地點:九龍旺角奶路臣街38號香港遊樂場協會優才發展及訓練中心三樓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