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告訴孩子真相 就算還是嬰孩

2002年,作者(前排左一)及女兒思齊(前排右一)在法國梅村跟隨一行禪師行禪。 圖:張仕娟 Christine

做父母的很多時候以為孩子小,很多事情他們不會明白,於是不坦然相告,尤其是家中的困難、問題或不幸。然而,孩子的感覺是多麼的敏感、銳利,如果不曾親身經歷,我怎麼也不會相信只有一歲半的女兒,竟能理解家變發生,會在情感上為保護媽媽而隱藏自己內心的需要。

如上篇提及,女兒一歲半時,丈夫突然捨我們而去。自從丈夫離家後,女兒常常問:「爸爸呢?」我只懂答:「爸爸上班。」她勉強接受。此後,每當她問起爸爸行蹤的時候,她也會接著說爸爸上班。家變後的一個月,我參加了一個輔導營,得導師Irene(張俞壽韶)的指引,我曉得怎樣回應女兒。

出營後,女兒同樣問:「爸爸呢?」我於是抱著她說:「思齊,爸爸也許現在已上班,也許留在他的屋裏。爸爸和媽媽分開了,他不會跟我們一起住。爸爸離開,不是思齊做錯了事,是因為爸爸和媽媽協調不來。妳很久沒見過爸爸,妳掛念他,媽媽是明白的;現在媽媽仍然嬲爸爸,等我不再嬲他的時候,媽媽會叫爸爸來見思齊。就算爸爸很久沒有見思齊,媽媽亦相信爸爸是很愛思齊的,媽媽也很愛思齊,媽媽不會跟思齊分開的。」那次對話,似乎初步解答了她的疑惑,她不再常常問:「爸爸呢?」即使她間中問起爸爸,只要我重複這些說話,她便安靜下來。

之後,她也不再問了,及至半年後……

我到父母家拜完年,晚上回到家,心一直都很沉,思緒如雪片般飛來,想哭卻哭不出。反正悶極無聊,於是著手整頓一下這半年來未曾輯錄過的相片。我攀上吊櫃,取出厚典典的相簿。一打開,一張張溫馨的全家福異常刺眼,我頓時淚如泉湧,我不想只有兩歲一個月大的女兒看見我哭,急忙放下相簿,跑到洗手間關上門飲泣。可是,我控制不了,竟放聲痛哭。不一會,我聽到一把比我哭得更厲害的聲音。我連忙打開門,看見女兒思齊就站在門外驚恐得變成淚人。我蹲下身緊緊地把她抱入懷裏,一邊哭,一邊安慰她說:「媽媽無事,媽媽覺得很傷心,哭出來就會好一點,不是思齊做錯了甚麼事。」思齊也邊嚎哭邊用雙手撫摸我心呵護我,且說:「媽媽無事。」我接著說:「媽媽哭是因為想著爸爸,也嬲爸爸,我知道妳也很想念爸爸。」我還未說完,她哭得更悽厲,跟著,不停念著:「爸爸,爸爸,我要找爸爸。」我仍止不了哭,邊拍著她的背,邊答應:「好,好,等媽媽哭完,就幫妳打電話爸爸。好不容易兩人才止了哭,我便傳呼了她的爸爸。很快,電話響起,我簡單地述說:「思齊說掛念爸爸,她要跟你談話。」思齊接過電話,一聽到爸爸的聲音,又放聲大哭並喊著:「爸爸,爸爸。」跟爸爸談了一會兒後,她漸漸破啼為笑。

我從不主動提及爸爸,看相片那一晚是我首次主動提及:「因為爸爸做了些事,令媽媽很傷心……我知道妳很掛念爸爸……」一聽到「爸爸」, 她的淚水就像缺堤一樣洶湧而出。

那晚的經歷彷彿撕開我倆的避忌,自此,她敢在我面前說:「我掛念爸爸。」我便說:「爸爸一有空便會來看思齊。妳掛念爸爸,要不要我替妳打電話給他?」 她總是說:「不用了。」在我記憶中,她只有一次要我幫她打電話給爸爸。

(摘自《水裡浪花》,張仕娟著)

成為孩子的同行者—讓子女參與決定家庭事務,可減少猜想、猜疑、幻想。孩子很敏銳,很有洞悉、觀察他人的能力。

– 張仕娟

我一直以為她不再問「爸爸呢?」,是因為那答案已滿足了她,誰知道原來是她怕提及爸爸會觸動我的情緒,於是,半年來她忍著自己的需要不提,直到我主動提及,她才崩潰般的哭說她掛念爸爸。那時我真的百感交集,既心疼女兒,又震驚,怎麼只有一歲多的小孩會如此有靈性?這恍如正念鐘聲,告誡我必須以「成人」般來對待女兒,她甚麼都感覺到,且很銳利。從此,我就當她是個「小大人」,相信她甚麼都能理解來相處,跟她分享我內心的情感,也幫助她學習表達內心,家中一切的變動,坦然相告,盡力避免製造猜想、猜度、幻想等無謂的恐懼,讓孩子清楚、明白家中的情況,能讓他們安心。安心、無懼是美好的人生禮物。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