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北極因紐特人如何教養孩子,培養孩子成為懂得控制情緒、少發脾氣的成年人?

在格陵蘭、加拿大北部和美國阿拉斯加,散居了約15萬因紐特人(Inuit),他們是北極圏地區的土著民族。因紐特在嚴寒的環境下生活,卻能經常維持著平穩的情緒。在他們的語言中,非但沒有憤怒一詞;即使在臉上流露一點挫敗感或憤怒,也是不文明的。

因紐特人這種性格,是代代遺留下來的育兒文化成果。

1963年8月,美國人類學家、民族志學者芝恩·布里格斯(Jean Briggs)來到加拿大西北海岸哈德遜灣的西北部,開始為期18個月的田野考察,研究當地一個因纽特社群的語言、文化和行為。

時年34歲的布里格斯是哈佛大學的研究生,她獨自來到北極圈,冬季氣溫常常低至攝氏零下40℃,當時那裏還沒有道路、暖氣、便利店。許多因紐特人仍然過著他們祖先幾千年以來的生活方式──他們在冬天建造冰屋,夏天住在帳篷,只吃動物,如魚、海豹、馴鹿等。

布里格斯1929年在華盛頓出生,1967年取得博士學位,1970年出版了她最著名的著作《永不憤怒:一個愛斯基摩人家庭》(Never in Anger: Portrait of an Eskimo Family)和《因紐特的道德遊戲)(Inuit Morality Play),並在紐芬蘭纪念大學(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任教了47年。2015年,布里格斯離世前一年,更出版了一本因紐特方言的字典。

當時,布里格斯說服了一個因紐特家庭「收養」她,讓她可以住下來。她很快便留意到這些家庭有一項特點,這裡的成年人對控制怒氣有超凡的能力。她說:「他們從不對我動氣,雖然他們對我很多東西都應該會感到生氣。」

布里格斯舉例說,有一次,有人打翻了正在燒火的茶煲,破壞了冰地板,但各人均沒有顯出任何表情,闖禍的那位說了一句: 「糟糕。」然後重新燒水。又有一次,一條花了多天才編好的魚絲線,第一次使用便斷掉,也無人發出怨言或怒氣,只有一人悄聲地說:「大家一齊再縫一條吧。」

相反,布里格斯看起來像個野孩子,儘管她非常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憤怒。她說:「我的行為很衝動,更粗魯,更不溫柔。」她又說:「我的行為經常違反社會規範。我發牢騷,或者發脾氣,或者做了其他他們永遠不會做的事情。」

此後,布里格斯進行了長達30年的研究,並且了解他們的育兒法則。

根據布里格斯,因紐特父母育兒的第一條黃金法則,是不要對小孩大喊大叫或提高音量說話。在因紐特人的傳統中,對孩子大喊大叫被認為是一種羞辱。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發脾氣是兒童處理事情的方式。

臨床心理學家和作家勞拉·馬卡姆(Laura Markham)也說,當我們對孩子破口大鬧,等於教導他們,發脾氣時也破口大鬧,或大吵大鬧可以解決問題。

當孩子發脾氣了,或是打了人,成人也不施以懲罰,父母會等孩子冷靜下來,然後像演戲一般,重演剛發生的片段,包括所帶來的後果。布里格斯說: 「用意是令孩子體驗,令他們建立理性思維。」

此外,幾千年來,因紐特人一直巧妙地使用一種古老的工具: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們服從。因紐特人代代相傳的口述故事,這些故事專門用於在正確的時間影響孩子的行為,有時甚至可以挽救他的生命。

例如,如何教導孩子不要走近海邊,免生危險,因紐特不是大鬧小朋友「不要走近海邊」,因紐特人會向關於大海的故事:「那裡有專抓小孩的海怪。如果你走得太靠近海,它就會把你抓走、拖到海底,然後將你送到别個家庭寄養。」

曾探討不少原住民村落育兒方式的作家慕蓮·杜克麗夫(Michaeleen Doucleff)亦同意,以號令敎養小朋友,並非最有效方法,因紐特人的父母會問:你爬上樹去會有甚麼事情發生?向兒童講述某種行為的後果,人們可能得到更好的結果。

布里格斯留给現代人的問題是,想讓自己和孩子做一個樂於表達情緒的人,還是一個常常保持平靜、克制的人?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