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已成為現代人一大健康挑戰。根據英國國家統計署的資料,英國人有19%情緒低落或焦慮;美國方面,每年約有4000萬美國成年人患焦慮症,25%的美國人在人生的某一階段曾患上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發病最早竟低至11歲。
正如《我的焦慮歲月》(My Age of Anxiety)作者史葛.史杜素Scott Stopssel所言,焦慮「已成為文化的一部分」。你有沒有感到憂慮?若有,你懂得分辨憂慮和焦慮,可接受的焦慮或恐懼症(Anxiety Disorder)嗎?
事實上,感到懼怕是人類生存所需的本能,因為焦慮而產生的不安感會有助我們避免危險。但是,過多的焦慮感卻會適得其反,使我們不安,進而減低我們的工作能力。所以要判斷感是否過分焦慮,就要視乎我們日常生活的功能受到多大程度的負面影響,因此,當你的焦慮感影響你的工作表現,並同時引起不安,就是過度焦慮了。
英國關注焦慮的組織Anxiety UK伙伴發展經理韋海德(Laura Whitehead)建議大家留意憂慮何時開始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她說:「倘你開始對平日慣常做的事再不感覺興趣,或發覺有疼痛或心跳加速,或許因為擔心某些事會發生,故意找藉口不到某些地方…你可能須要留意了。」焦慮導致身體出現的表徵還包括:手震、頭痛、剌痛、冒汗、胃痛、肌肉疼痛、容易疲倦、睡眠易醒及胃口轉變等。
當然,大部分人都可能有某些類似的徵狀,但留意一下,可加強自己的警覺性。
焦慮的成因很多,社會、文化及經濟因素都可能引致焦慮。其中重要例子是2008年「金融海嘯」所帶來的經濟緊縮、工作過勞、失業及樓價高企等問題。不過一位作家提出另一個原因,那是「因為你心目中期望所得到的快樂門檻太高,以至你經常覺得未能滿足。」
三十年前,美國還未確認焦慮是一種健康挑戰,但焦慮這種狀況可說是古而有之。而隨著時日,現時人們都比較了解焦慮,亦不再視為禁忌。
以英國來說,醫生通常要花六個月才能確診某人是否出現焦慮。雖然部分人需要藥物協助,但對很多來說人,只要生活稍為調整,便可以大大改善焦慮狀況。以下有一些建議:
– 處理睡眠不足的問題
– 做運動
– 保持正常飲食
– 主動尋求協助
– 開始練習瑜伽或其他放鬆練習
– 活在當下:讓手臂感覺一下你的椅手、讓腳感受一下地板…
還有兩點:
– 不要嘗試與焦慮強硬對抗,要知道它總會過去;
– 朋友需要幫助,不要只是告訴他們不要擔心,要讓他們知道你明白他們的處境。當然,要引導他們尋適切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