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生命啟廸】撥開死亡陰霾,再現澄淨藍天──記「心繫心」一場生死教育課

Christina(前排右三)與眾多義工一起推廣生死教育(圖:心繫心生命教育基金)

面對未婚夫與母親相繼離世的雙重打擊,李昕(Christina)並未因此而倒下,反而將至深痛楚轉化為助人動力。

八年前的一個早上,與她一起將近二十年的未婚夫猝死。她與家人只覺天崩地裂,張惶失措;尋求哀傷輔導,免費的要排期兩個月,收費的卻價錢昂貴,況又並非針對喪親哀傷而設的,只得無奈放棄。不久,她的母親患上重病,Christina為她爭取入住「紓緩病房」(專為末期病患者療養之用),卻遲遲等不到床位。後來,媽媽不敵病魔,遽然長逝。她只覺香港臨終照顧及支援喪親者的服務過於稀少,不希望他人重踏自己的傷心路;擁有輔導碩士學位的她,便成為哀傷輔導員,並於2012年創立社企「心繫心生命輔導」,提供喪親支援服務(包括哀傷輔導),助喪親者走出陰霾;再於2014年成立「心繫心生命教育基金」(下稱「心繫心」),以「不怕死亡,珍惜生命,減少遺憾」為旨,推廣生死教育。

這天,「心繫心」的一場生死教育課──「藍天白雲」在牛棚藝術村的一間遊戲室內開展。

室內琳瑯滿目的全是攤位遊戲、戲服和工藝品,天上浮動著藍白相間的氣球,耳邊蕩漾起輕快俏皮的音樂⋯⋯一切一切,都教人想起「童真」二字。房間內的各個遊戲區,象徵人生從少到老的各個階段。幾位長者興致勃勃地打量著房間一角的「荔園遊樂場」──荔園於1949開幕,1997結業,是上一代人的集體童年回憶;這天,模擬荔園攤位遊戲的手製玩具,在遊戲室內重現,讓人藉著復古遊戲回味兒時歡樂──快樂,其實很簡單。

上一代人的集體童年回憶──荔園遊樂場攤位遊戲(圖:心繫心)

「送給伯伯的一封信,一生點滴在其中」(圖:佛門網)

倩影留芳

盛載兒時夢想的紙飛機,是在朗朗晴空下翱翔,還是在時間的遷流中,悄無聲息地乘風遠去?「從前的人大多沒想過夢想這回事,一心只顧『搵食』。其實人人都有夢想,奈何很多人被現實環境所限,才把它擱下了。」Christina說。在房間的一角,一位女士帶來化妝品,為她的好姊妹化妝;化妝桌旁是五彩十色的戲服、醫生服、魔術師袍,護士裝⋯⋯人們穿上各式各樣的服裝拍照,還原兒時熱切的夢想,來點綴遲暮的年華。

Christina記得有一次,「心繫心」一眾義工到長者中心探訪老人,發現有些長者生活枯燥,情緒低落。有社工跟一位伯伯聊天時,談到對面的一幢樓宇,原來伯伯曾當建築工人,當年有份建築該樓,卻覺得自己沒用,歎息道:「可惜我當不上經理!」在他心中,職位要更高、薪水要更多才算是「成功」。那位社工卻很珍視伯伯的成就,那不是用金錢和地位墊高的成就可以媲美:「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自己獨特的成就和價值,那不一定是賺大錢,也許是他人看不到的建樹!」令Christina大受感動。她與義工們決定好好嘉獎一眾長者,親手記錄他們為社會作出的貢獻,還為他們舉辦頒獎禮。

桌上放著一座摺疊式立體紙雕,那是義工模仿舊日製衣工廠生活,為一位曾當製衣工人的婆婆而特製的。看看紙雕上眾多工人埋首苦幹、「密密針」的樣子,一位少女昔日穿梭於衣車與布料之間的身影,躍然於眼前。旁邊是另一位義工親筆書寫的書信,信件收錄了一位伯伯當店舖老闆和職業司機時的貢獻,也箋注著兩人相識相遇的善緣:「伯伯,多謝你讓我認識你,與你傾談,並分享你人生的幾個小故事。」

我心想,當一個人過盡千帆後,有人為他的生活點滴而駐足欣賞,親手標誌他每個成就,將之化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並珍而重之的收藏起來,實在是一種幸福。

五彩十色的戲服,還原兒時的夢想(圖:心繫心)
一位女士帶來化妝品,為她的好姊妹化妝(圖:佛門網)

不怕談生說死

遊戲室的最後一站,象徵人生的「最後一站」。桌上放滿各式各樣的明信片:

「謝謝你為我做的一切⋯⋯」
「誠心向你說對不起!」
「這一刻,我已經原諒了你⋯⋯」

網絡世代興起,書寫文化式微,現在還有多少人願意親筆書寫明信片?取而代之的,是手機上的幾句短訊,或幾個emoji(表情符號)。Christina感嘆:「可能有人會想:『還寫甚麼明信片?當然是用Whatsapp啦!』但是,論心思,在電話上打幾個emoji,又怎及得上親筆書寫?更何況,明信片寄出後,不會出現「雙藍剔」,也就沒有『讀得快,覆得慢』的尷尬了。」

Christina從事哀傷輔導多年,發現有不少喪親者的哀傷都跟「未完成的事」有關,例如明知母親想參訪某個地方,卻忽視了她的想法,日後她離世後,便會加倍的傷痛。「我常常鼓勵他人,要早些表達心中的說話,完成未了的心願。這樣,日後即使親人離世,哀傷也沒那麼大。曾見過一對父子起了爭執,彼此『面左左』的,結果有些話來不及說,有些事來不及做,父親便離世了,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

義工手製的摺疊式立體紙雕(圖:佛門網)

流行曲「愛得太遲」的歌詞說得好:「愛一個字,也需要及時。只差一秒,心聲都已變歷史。」不管是Whatsapp也好,寫信或明信片也好,最緊要的,是向重要的人敞開心扉,傾吐衷腸。把要說的話說完了,自能放下心中包袱,輕鬆自在。如果因為一時猶疑,致令機會溜走,可能再也追不回來了。

Christina認為,與親人談生論死,亦應放在「to do list」(待辦清單)上的重要位置。對方想要甚麼殯葬方式?火葬?海葬?若不能在摯愛離世前清楚了解對方意願,在喪親後徬徨無助之際,便會為此更添苦惱。「心繫心」的義工之一、社工Jack說:「其實不少婆婆和伯伯都會去主動了解殯葬方式,例如參加殯儀講座,反而有不少後輩避談死亡。」

要令逝者走得安樂,喪親者安心地療癒傷痛,涉及的問題頗多:「預設醫療指示」[1]是否具體法律效力?(注:香港仍未為此立法)哀傷輔導員是否足夠?親人間是否願意討論生死問題?推廣生死教育之路遙遠而漫長,但Christina與一眾義工從不躊躇。既然支援喪親者的服務不足,那就自己來吧!義工Fanny幼時喪母,坦言自己二十多年來傷口一直未能癒合,直至踏出社會工作,認識生死教育,才慢慢接受了母親的死亡。及後,她加入「心繫心」,與Christina一起推動生死教育,閒時到香港各區探訪長者,聆聽他們的故事。或許是因為曾受喪親之痛洗禮,所以她打動人心的力量與別不同。「當我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後,對方會更願意傾吐心事。」

在遊戲室最後一站,眾人聚在一起,交流周遊遊戲室的所思所想。參加者Gail憶起八年前,與她感情要好的姨姨逝世,令她傷心不已,久久不能釋懷。「購物、吃東西⋯⋯種種方法我都試過了,但效用不大。」後來,她找到了抒壓的方式──做運動,感覺出了一身汗後,整個人舒暢多了。她又下載了一個介紹meditation(靜心)的軟件「Headspace」,藉呼吸法平靜心緒。「三年前,我婆婆逝世了,一年之後,我媽媽也相繼離世⋯⋯不過,有了先前面對死亡的經驗,情況就好得多了(更懂得應對傷痛)。」 最令她感動的,是義工寫給伯伯的那封信:「有人這樣欣賞他,真好。我感覺上一代的人機會更多,現今社會相對較少機遇。我希望可以為香港做一點事,所以將會修讀輔導學位。 」

人生無常,死亡像驟然卷來的愁雲慘霧,令喪親者的世界天日無光;但總有一些有心人,撥開雲翳,為他們再現澄淨的藍天。

Christina說,有不少喪親者的哀傷都跟「未完成的事」有關(圖:心繫心生命教育基金)

藍天白雲參加者的留言

.飲茶、逛公園⋯⋯生命其實可以好簡單!
.喚起了許多童年回憶
.不要被框架所限制
.對安樂死反思更多了
.人生難以預料,應享受當下
.原來到了要面對死亡的時刻,即使花了一分鐘,也想不到可以說甚麼⋯⋯
.初時以為這是講座,後來玩遍各個體驗區後,才發覺這裏實在很有意思。從未試過這樣反思生命⋯⋯


[1] 根據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預設醫療指示」是「一項陳述,通常是以書面作出。在陳述之中,作出指示的人在自己精神上有能力作出決定之時,指明自己一旦無能力作決定之時所希望接受的健康護理形式。」詳見《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報告書》:http://www.hkreform.gov.hk/tc/docs/rdecisions-c.pdf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圖片來源:West Yorkshire Integrated Care Board)

【生命啟廸】英國跳軌企圖輕生女子與救命恩人共諧連理

緣分天註定,心感絕望的女子走上火車路軌,企圖輕生。列車駕駛員及時剎掣,不但避免了悲劇發生,還主動下車關心這位心靈脆弱的陌生人。兩人結下情緣,後來結為夫婦。他們在兩年後公開愛情故事,期望鼓勵大眾關注有精神困擾的人。

【共融社會】英國設計師創黑人髮型頭像表情符號 以推廣黑人文化歷史

英國倫敦有一群年輕的非裔設計師認為,通用的4,000多個表情符號(Emojis),未能好好代表黑人的髮型,於是設計出「爆炸頭」(Afro)、串珠辮子、粟米頭(Cornrows)和雷鬼頭(Dreadlocks)四款黑人頭像表情符號,爭取獲得正式採用,讓世界各地更多人認識黑人和多種族人士的髮型,以至背後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