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新聞脈搏】由「勿體無」(Mottainai)到循環再用,日本和其他國家的人們如何從傳統中學習減少浪費⋯⋯

走進日本的超級市場,貨架上擺滿了各式水果,個個飽滿結實,形狀大小相若。然而,其實水果運往市場前,有很多已被丟棄,這些水果無論新鮮、味道或品質,只是外型不夠完好。

浪費食材,成為日本一項問題嚴重。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的資料,日本每人每年平均丟棄了48公斤的食物。

去年秋天,神奈川鎌倉市的「Dippio LLC」公司開展了一項計劃,利用這些丟棄的蔬果製成咖哩醬,稱為「田野咖哩醬」(Curry Paste from the Field)。這款咖哩醬由多種特有品種的蔬果製成,包括高山和京都的金時(Kintoki)胡蘿蔔,還有洋蒽和其他香料,顧客只需加入其他食材、奶酪和椰奶烹調,就可以成為美味的咖喱。到今年2月,該公司已推出三批次的「田野咖哩醬」。

「田野咖哩醬」,可說是日本近年復興的「勿體無運動」(Mottainai campaign)衍生的一項產品。

2005年,諾貝爾和平奬得主、肯雅環保活躍分子旺加里‧馬塔伊(Wangari Maathai)前往日本訪問,曾一度苦思如何用日語來表達出減少使用、再次利用、循環再用(reduce, reuse, recycle’,又稱3R)的減廢原則。

後來有人向馬塔伊介紹了「勿體無」的其概念和含義。令她對這個詞語產生强烈的興趣。她認為「勿體無」除了表達3R的概念,還具有第4個R,即尊重(Respect)的概念。

馬塔伊返國以後,在國內宣傳有關概念。它的理念也流傳到其他東南亞國家──在越南,每年都會舉辦了「勿體無節」(Mottainai Festival),印尼有也「勿體無」舞蹈。

「勿體無」一詞,在英語中常譯作「what a waste!」(極其浪費)。日本「勿體無運動」事務局長七井辰男表示,人們約在800多年前起開始使用這個詞語,但關於其起源與釋義卻是眾話紛紜。

七井辰男解釋說,其中一個說法是和佛教有關。「勿體」是指事物的本質,「無」是否定詞。他說:「『勿體無』意思是,物體本身失去了應有的狀態,例如人們將吃飯時剩下的飯粒形容為『勿體無』,是指這個行為使飯粒本身變得毫無意義,因而對此感到惋惜感嘆。」

然而,七井辰男又說「勿體無」本來是日本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但近年來人們似乎不再重視,只有小部分人仍然堅持這種習慣。例如在日本德島縣的的一個小村落上勝町,自從2003年起持續不斷的努力,成為遠近馳名的「零廢棄小鎮」。村上共設有45種不同的回收箱,將不同的棄置物料循環再用。該村也開展了一項「重發」(refusing)和「轉用」(repurpose)計劃,將廢物減至最少。

京都大學研究院地球環境學堂敎授淺利美鈴曾指出:「年長的日本人經歷過戰時和戰後的日子,從貧困生活中體會到『勿體無』,但年輕一代生活在物質豐富的社會,兩代人的心態有很大分別。」

馬塔伊訪日後,七井辰男與志同道合者發起了「勿體無運動」,在各地宣傳活動。在東京和宮崎,每星期都有二手市集,售買書籍和衣物,所得用以捐助不同地方的有需要人士。此外也有兒童市集,家長可以給予小朋友最多500日元,讓他們買賣玩具和衣服等。這樣做不但讓他們知道金錢的價值,也讓他們學會除了丟掉物件,還有其他途徑處理。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生活智庫】肯尼亞人象衝突 竟靠蜜蜂化解

大象雖然是受到保育的物種,但在印度、斯里蘭卡或東南亞一些地區,卻不時發生人象衝突,引致人命和大象傷亡。在東非的肯尼亞也不例外,但保育大象組織為當地農民提供了一個特別的解決方案,就是利用非洲蜜蜂來嚇阻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