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8世紀的倫敦街頭,傳來了泰晤士河上污水、道路上馬匹的便溺、還有途人身上發出的氣味,均足以令人感覺難受。
走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壕,可能更加令人噁心,到處一片泥濘、濕透的沙包、士兵煮食和抽煙的氣味,跟槍炮的硝煙和敵方射來毒氣夾雜在一起。
歐洲多國的化學家、歷史學家、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專家今年一月開展了一個名為「氣味歐洲」(Odeuropa)的跨國研究計劃,識別並重現歷史的氣味,帶領人們以氣味重遊工業革命以後的歐洲。
「氣味歐洲」計劃由歐盟科研架構「展望2020」計畫(Horizon 2020)資助340萬美元,為期3年。「氣味歐洲」的第一步,研究人員會網羅7種文字的25萬份歷史文獻,檢視其中關於氣味的描述和語境,並連接圖像和散發氣味的物料,透過先進的電腦技術,以重塑過往存在過的氣味。
這些歷史氣味數據將被整理並發佈在《氣味傳承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of Smell Heritage)的線上百科全書內,並將與博物館、藝術家和香薰師合作,策劃嗅覺的活動或展覽。
該計畫成員之一、英國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Anglia Ruskin University)歷史系的威廉‧圖爾勒特(William Tullett)著有《18世紀英國的氣味》(Smell in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一書,他說:「氣味是人們日常生活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可以感受到過往人們的生活。」
圖爾勒特又說,只要翻開1500年以降歐洲出版的文獻,就會發現大量關於氣味的描述,從宗教禮儀所用的薰香到辛辣的菸草,應有盡有。
人的鼻子是敏銳的。氣味極其變化多端,既無法永久保存、又很難以憑空想象。神經科學家李察‧史提芬遜(Richard Stevenson)形容:「氣味可以帶引出強烈的歷史經驗,可能比聲音和形象更有效。」
圖爾勒特又表示,氣味百科也會涵蓋歷史資料的討論,例如特定氣味對特定族群的意義,例如迷迭香曾被用於預防瘟疫;在18、19世紀時,人們「嗅鹽」來幫助痙攣和昏厥的人。
此外,同一氣味的意義與會隨著時代改變,這方面的研究也是企畫著重的部分。圖爾勒特舉例說,菸草特定氣味意義的演進,它在16世紀被引進歐洲,一開始人們覺得這種來自異國的氣味非常陌生,但歐洲人很快便接受,菸草於是順理成章地進入歐洲嗅覺版圖。
他說:「進入18世紀,人們都在抱怨有人在劇院裡吸煙,而現在到處都是禁煙標誌,煙草就因而淡出日常生活,人們再度覺得煙草的氣味很陌生。」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可時續遺產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Sustainable Heritage) 的塞西莉亞.班比伯雷(Cecilia Bembibre)說:「 在歷史學而言,氣味是最被忽視的,我們很難說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和其他研究人員,氣味跟其他非物質文人化遺產如舞蹈和儀式一樣,同等重要。」
她指出,雖然氣味的構成很複雜,但卻不難令人體驗。她舉例說,咖啡的香味由400種不同的化合物構成,但其中15種化合物已足以令大部分人感受到氣咖啡的香味。
在「氣味歐洲」之前,英國約克(York)的約維克北歐海盜中心(Jorvik Viking Centre)早已成功地將氣味融入展覽中。這間博物館重現的10世紀維京在約克的生活場景,還將氣味、空氣和聲音也一併重現,令人有如身臨其境。圖爾勒特說,約維克北歐海盜中心證實了氣味可以大大影響民眾參觀博物館的經驗,氣味歐洲的目的便是讓民眾用嗅覺回味歐洲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