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新聞脈搏】令科學家迷惑自然奇觀:椋鳥「群飛」,成千上萬鳥兒列隊飛翔,是互相保護、抱團取暖,還是有其他原因?

歐洲椋鳥(European starlings,又名歐洲八哥)是最聰明的鳥類之一,牠們單憑鳴聲就會分辨到同類,也會模仿其他鳥類和動物的聲音;但最著名的,莫過於牠們會成群結隊的空中飛翔,而且每次數目至少有500隻至數十萬隻。

成千上萬的椋鳥成群結隊地在天空中翱翔,仿佛一朵變幻莫測的黑雲,一會兒排成一線,一會兒又散成一片,不斷地成組成不同的隊形和圖型。椋鳥群在空中盤旋時會發出吵雜聲響,這種現象又被稱為「群飛」(murmuration)。

據了解,北半球的椋鳥,每年秋季和冬季會從寒冷的俄羅斯和東歐國家飛到以色列過冬,途中會在不同地方停留,最長可達六個星期。在停留期間,牠們日間會分散到附近找尋種子和覓食,日落前則會在空中結隊飛翔,可長達45分鐘。

雀鳥成群飛翔並不稀奇,鳥類專家早已從事這方面的研究。然而,其他雀鳥卻不會這樣大規模地以複雜的隊形飛行。科學家一直在探索其成因,但至今未有確定答案。

美國羅德島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生物學榮休教授弗蘭克·赫普納(Frank Heppner)自1960年代開始已研究椋鳥的飛行模式。他說,牠們通常以每小時40英哩或更高的速度飛行。在密集的群體中,牠們彼此相隔的空間可能只比身體長度多一點。然而,它們可以做出驚人的急轉彎,在肉眼看来,動作完全協調一致。

羅馬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卡瓦尼亞(Andrea Cavagna)16年來從事椋鳥的研究,更發明了一項先進的三維(3-D)模型去研究羅馬五百人廣場(Piazza dei Cinquecento)上椋鳥的飛行形態。這裏的椋鳥數目近10年增加了一倍,數目達100萬隻。

一般認為,椋鳥成群在空中飛舞,是因為這樣令雀鳥產生安全感──雀鳥落單時,容易被禽鳥襲擊,聚群飛行更加安全,但赫普納和卡華尼認為這個說法有欠邏輯。他們認為,鳥兒直接飛回鳥巢棲身便可,根本無需要在空中聚集群飛。

赫普納又說:「牠們列隊飛行半小時或45分鐘,消耗體力的速度十分驚人。」

另一個解釋是「抱團取暖」,有人認為椋鳥群飛展示棲息地,吸引更多的鳥雀前來群,藉以保暖。

然而,英國格羅斯特郡大學(University of Gloucestershire)的安‧古迪納夫(Anne Goodenough)教授和皇家自然學會2017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搜集了一年內椋鳥在23個國家約3,000次群飛的資料,發現群飛現象與溫度無關。研究又指出,其他有群飛習慣的雀鳥,如獵鷹、隼和其他捕食鳥類,群飛的時間只達一半。

另一方面,研究人員遍普認為,椋鳥是十分聰明的鳥類。荷蘭格羅寧根大學(Groningen)演化生命科學(evolution life sciences)教授夏洛特‧海姆凱爾克(Charlotte Hemelrijk)說:「在沒有其他捕獵者出現的情況下,我認為鳥兒在展示一種舞蹈。」

海姆凱爾克說:「牠們肯定很興奮,所以有時飛行一段頗長的時間。」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生活智庫】肯尼亞人象衝突 竟靠蜜蜂化解

大象雖然是受到保育的物種,但在印度、斯里蘭卡或東南亞一些地區,卻不時發生人象衝突,引致人命和大象傷亡。在東非的肯尼亞也不例外,但保育大象組織為當地農民提供了一個特別的解決方案,就是利用非洲蜜蜂來嚇阻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