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放下花巧裝飾 踏實走基本步: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主席周婉芬談青少年自殺問題

文、圖:佛門網
文、圖:活一番

 

編按:青年人輕生的原因會是甚麼?早於1960年成立的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相信誰也不會不認識。該會主席周婉芬女士建議大眾先放下數據與理論,實事求是教大家從基本工夫做起,例如引導孩子從小建立「安全網」、讓情緒受困擾的人反思自身的處境。

周婉芬女士:在前線接聽求助電話三十年,自今年2月份開始,以無酬義工身份接任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主席。

近月青年人接連輕生,不少媒體趕緊追訪不同團體,求取各路「秘笈」──一些與別不同的洞見和解決方法。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主席的周婉芬(Joyce Chow),恐怕要令人「失望」了:「敝會從1960年存在至今,就是因為沒有放諸四海皆通的『秘笈』。

「不少人傾向引用研究數據、學術理論來分析自殺問題,把個案分類,然後按照既定方程式像『執藥』那般處理,卻忘記了我們都是人,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某種輔導方法在A君身上奏效,在B君身上卻可能無效。」以人為本,是Joyce反複強調的重點。她慨嘆現在大眾都知道青年人自殺問題嚴重,但卻越走越遠,「最重要是回到根本去嘗試應對問題。」

 

青年人自殺問題的根源

家庭最關鍵

不少人把問題歸咎於社會大環境令青年人沒希望──樓價高企、年輕人向上流動空間狹窄、社會價值觀越趨單一化……。Joyce說每個人自殺的原因都是複雜的,也許以上這些都是原因的一部分,但她認為根源還是來自家庭,因為一個人的成長,直接影響他對外在環境的看法。

人生沒方向

對客觀環境的看法,自然引申到人生目標這個重點。今時今日活在香港,謀生往往變成了人生的價值。「部分青年人失去了目標和方向,自己開心與不開心、存在與不存在,與社會好像沒有關係似的,生與死,彷彿沒有分別。」Joyce表示這才是最讓人擔憂的。

人與人疏離

科技不斷進步,人與人之間卻變得越來越疏離,往往只用WhatsApp和emoticon表達關懷。Joyce把這些稱為「想像的關懷」,並強調人與人之間不應該只停留於想像。

位於石硤尾白田邨的會址設有圖書館,備有各類資源供市民借閱。
位於石硤尾白田邨的會址設有圖書館,備有各類資源供市民借閱。

怎樣解決?

Joyce與我們分享了她的經驗與看法:

從小建立「安全網」

對於這個問題,不少父母如是理解:為子女悉心鋪路,希望他們將來找到好工作,生活無憂。要從根本預防自殺,應該從小幫助子女建立「安全網」:培養孩子與他人分享的習慣,例如鼓勵小朋友多向別人笑、學習關心別人,這樣,孩子長大後人際關係自然會好,就像打了防疫針,遭遇挫折時也會得到朋輩的支援。當然,還應該尊重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各有專長,幫助子女發掘興趣,拓展才能,建立自信。

給予人生方向 不要介意平凡

越簡單的東西,越容易被忽略。人生目標可以好簡單,毋須高瞻遠矚轟轟烈烈,只要讓自己和身邊的人快樂,就已經很足夠。不要介意平凡,平凡是一種幸福,可以讓我們感受到生活是甚麼,例如一花一草都可以是快樂的指標,種一盆植物,看見它開花結果,也可以好開心!很多事業有成的社會領袖也常說,下班回家的時候孩子親他一下,這便是人生最大的快樂。為何不把人生目標放在這些地方?何必不斷往外追尋?

題:Small can be all(微小的,也可以包含一切) 圖:Madeleine Marie Slavick (http://touchingwhatilove.blogspot.hk/2013/11/s-m-l-l.html)
題:Small can be all(微小的,也可以包含一切)
圖:Madeleine Marie Slavick
(http://touchingwhatilove.blogspot.hk/2013/11/s-m-l-l.html)

用心的交流

曾有求助者跟Joyce說過:「你幫了我,不是因為你教曉我甚麼道理或知識,而是我感覺到彼此的心有真正的交流。」Joyce表示人與人之間其實好簡單,輔導人員的說話技巧不是最重要,真情流露往往已經足夠,關鍵在於用心聆聽,嘗試捕捉求助者每一句說話的深層意思,揣摩對方正在經歷甚麼,並思考甚麼說話可以令對方釋懷。

要情緒受困擾的人敞開心扉,並不容易,聆聽者要讓對方感受到無條件的接納和包容,這點至為重要。因此,身為老師、家長或朋友,我們平時必須用心與情緒受困擾的人士建立互信關係,「讓對方感覺到即使彼此意見不同,你有需要時,我也一定會在你身邊。」

讓對方反思處境

聆聽者可以扮演一塊鏡子,讓當事人陳述自己的問題時,整理思緒,看清楚自己的狀態。一個人不開心的時候,焦點往往會集中在一件事情,或事情所引發的感受,執著於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忽略了事情以外的人與事。

例子:C給老闆罵,覺得很丟臉,無法面對同事和自己。當他向輔導人員複述情況時,可能會發覺老闆其實也責罵別的同事,或者其實自己一直也有問題,老闆到了今天才責怪他。旁人的分析或提示,有助當事人從更寬闊的角度審視自身的處境,放下我見。最終希望在反思過程中,當事人能夠認清自己的能力,坦然接受自己的限制和不足,積極面對問題。

適當鼓勵

求助者的生活狀況各有不同,對於某些隱蔽人士來說,從自己的睡房走到客廳也可以十分吃力,更遑論走出家門。打電話求助,卻是當事人主動求變的一步。聆聽者可以體察當事人的能力,嘗試鼓勵他作出小小的承諾,繼續踏出一小步。

肢體接觸

中國人普遍不習慣與他人有過多的身體接觸,但它的效用極大,可以勝過千言萬語。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上月推廣「擁抱孩子一分鐘」運動,鼓勵家長每天用心聆聽孩子的說話,並培養擁抱的習慣。

這裏,Joyce分享了一位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男義工的體驗:他的父親平時說話不多,一生只是幹粗活,沒有甚麼偉大的成就,卻堅持每天給子女做一頓好好的飯。父親年老時懷疑患上癌症,有一天他們倆一同去看驗身報告,甚麼話也沒說,只是肩並肩貼著坐。「他說那一刻,他和爸爸雙方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親密感覺。大家在一起面對病患,一切盡在不言中。」

如果擁抱來得太突兀,可以先從搭肩膀之類的簡單動作開始,踏出第一步。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網站:

http://www.sbhk.org.hk/index.php

IMG_9123

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

【生活智庫】肯尼亞人象衝突 竟靠蜜蜂化解

大象雖然是受到保育的物種,但在印度、斯里蘭卡或東南亞一些地區,卻不時發生人象衝突,引致人命和大象傷亡。在東非的肯尼亞也不例外,但保育大象組織為當地農民提供了一個特別的解決方案,就是利用非洲蜜蜂來嚇阻大象。